-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凤阁教授临床应用藿朴夏苓汤举隅
凤阁教授临床应用藿朴夏苓汤举隅
【摘要】nbsp; 沈凤阁教授从医六十余年,系著名温病学教育家、临床大家,擅治内科杂症,往往应手辄愈,效如桴鼓。文章介绍其运用藿朴夏苓汤临床经验,以窥其学术经验。
【关键词】nbsp; 藿朴夏苓汤 辨证论治 沈凤阁
nbsp;nbsp;nbsp; 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 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温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方中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配伍通草、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疏表利湿之功胜之。
nbsp;nbsp;nbsp; 著名温病学临床大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沈凤阁教授,临床善用此方加减化裁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往往药到病除,收效甚捷。现举几则信而有证的病案,相与赏析。
1nbsp; 高热不退案
nbsp;nbsp;nbsp; 女,南京某师范院校艺术类研究生,于20000623因不明原因发热收住该医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疟原虫、尿常规、大便常规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上感,历用抗生素、抗病毒、激素治疗及支持补液1周,仍然持续高温40.5℃左右。又经复查血常规、疟原虫、心电图、胸片、脑地形图、血培养、骨髓检查等均无异常,无奈慕名请沈凤阁教授会诊。症见患者高热,头重身困,少汗,并感胃脘部痞满,口淡口苦,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淡暗,苔黄腻,脉濡数。证属外感湿邪,湿阻气机,郁久化热。治以清热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 g,川朴10 g,半夏10 g,猪苓、茯苓各15 g,白豆蔻6 g, 杏仁10 g,生苡仁30 g,砂仁5 g(后下),黄连6 g,栀子10 g。1剂/d,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患者服下一剂药后,即开始出汗,解大量黄色小便,高烧退去,头身困重减轻。继服二剂,症状完全消除,恢复正常。
nbsp;nbsp;nbsp; 按:此案应属暑温夹湿,发病季节正当南京梅雨季节,暑湿当令。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暑季气候炎热,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夹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正如宋·严用和在《济生方·暑》中指出:“是以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甚则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烦渴口燥,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之所为也。” 中医治湿有三法,即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藿朴夏苓汤融治湿三法为一方,外宣内化,通利小便,可谓治湿之良剂。然是证高热口苦,苔黄脉数,藿朴夏苓汤疏表化湿力胜,而清暑热之力不足,故再加黄连、栀子与王氏连朴饮合方,是方擅清化中焦湿热,案中患者脘痞纳差,湿阻中焦可知。黄连,厚朴相伍,辛开苦降,温清并用,利湿又清热,能开上、畅中、渗下,宣化表里之湿邪,正如石芾南所言:“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2nbsp; 腹胀案
nbsp;nbsp;nbsp; 女,六合人,初诊20041008。患者腹胀不思饮食近6个月,开始感觉腹胀不适,即四处求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迭服中西药不效,反而渐行加重,不思纳谷,食则腹胀更甚,得暖则舒,大便不畅,数日一行,舌苔灰黄厚腻,脉细软无力。综合四诊,认定证属寒湿困脾,久则损伤脾阳。治拟温中化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合附子理中汤化裁:淡附片10 g,淡干姜5 g,炒白术10 g,太子参12 g,炙甘草4 g,炒苡仁15nbsp;nbsp;nbsp; g,藿佩梗各12 g,云茯苓12 g,白豆蔻5 g,法半夏10 g,陈皮6 g,炒枳壳6 g。上方服7剂后,腹胀大减,大便一日一行或二行,舌苔厚腻已渐化去。二诊效不更方,于上方去附片,加炙内金12 g,炒谷麦芽各12 g,焦楂曲各12 g,药后寒湿俱化,诸症皆除。继服健脾之剂调理而愈。
nbsp;nbsp;nbsp; 按:此案始为寒湿内阻,因治不得法,使寒湿之邪久蕴而伤及脾阳,非温阳运脾则寒湿难化。舌苔虽见灰黄厚腻,舌质不红反而偏淡,且脉细无力,不可误认为湿热,若用清化之剂,更伤脾阳,则犯虚虚之错。沈老抓住患者脾阳虚的主证,因脾虚则湿困,湿阻中焦,运化无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气滞湿阻。沈老用附子理中汤温阳祛寒,益气健脾;藿朴夏苓汤除湿运脾,药证相合,故取效甚速。
3nbsp; 胃脘痛案
nbsp;nbs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