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概述.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地区性流行。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省佛山市。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台湾是登革热流行区,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近年发现病例的省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已知的4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型,直径40~5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心蛋白一起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核衣壳。外层为脂肪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根据抗原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登革病毒不耐热,60℃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及干燥,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以上。登革病毒对酸、乙醚、紫外线、0.65%福尔马林敏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小时至发病后第3日,少数患者在病程第6日仍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病毒。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是更重要的传染源。本病尚未发现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野外捕获的猴子、蝙蝠等动物体内曾分离出登革病毒,但作为传染源的作用还未肯定。(二)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广西,则以白纹伊蚊为主。伊蚊吸入带病毒血液后,病毒在唾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传染期可长达174天。在非流行期间,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研究人员曾在致乏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但其密度高峰与登革热流行高峰不一致,因此,可能不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三)易感人群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当地成年居民,在血清中几乎都可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故发病以儿童为主。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固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对其他黄病毒属成员,如乙型脑炎病毒和圣路易脑炎病毒,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四)流行特征1. 地理分布 登革热主要在北纬25°到南纬25°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我国主要发生于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广东和广西。登革病毒常先流行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由于现代交通的便利与人员的频繁流动,登革热的远距离(如城市间、国家间)传播已逐渐引起重视。2. 季节性 登革热流行与伊蚊孳生有关,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在广东省为5~11个月,湖南省为3~12个月。3. 周期性 在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但近年来流行周期常表现为不规则性。【发病机制】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在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临床症状。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病理改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粘膜、肌肉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活检见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淤斑中有广泛血管外溢血。脑型患者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及脑软化,重症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灶性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肺小脓肿形成等。【临床表现】潜伏期为3~15天,通常为5~8天。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三型。(一)典型登革热1. 发热 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畏寒、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5~7日后骤退至正常。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发热时伴头痛,眼球后痛,骨、肌肉及关节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脉搏早期加速,后期可有相对脉缓。早期体征有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需数周后才能恢复健康。儿童病例起病较慢,体温较低,毒血症较轻,恢复较快。2. 皮疹 于病程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疹、红斑疹及出血点等,可同时有两种以上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4天

文档评论(0)

lunwen19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