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分裂癥诊治进展
精神分裂症诊治进展
文献名 单位 作者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临床新进展 北京安定医院 陈斌 精神分裂症诊断变迁与流行病学 北京安定医院 罗小年 精神分裂症治疗概述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舒良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及副作用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舒良 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疗新视点 中南大学湘雅三院 唐秋萍,邓云龙 阿立哌唑的药理学和疗效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李娜,许秀峰,王继才 多巴胺部分激动剂——新一类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临床新进展
陈斌 单位:北京安定医院
摘要: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疾,在世界人口中的患病率大约是1%,亦是精神科常见的原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整个精神丧失了统一性、完整性,症状多样,故而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按全病程概念精神分裂症应分精神病前期、精神病期、恢复期/残留期。临床通常分型为: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未定型,最典型为前四型。临床表现通常分为五大症状群: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情感症状、认知障碍、冲动控制障碍。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病因 病期 临床类型
精神分裂症被喻为脑内的forest fire,你能确定它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的吗?
虽然精神分裂症功能性精神病的属性为人们普遍认可。但它的确是非器质性的吗?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的问题成为精神分裂症研究领域中的主角。本世纪八十年代,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为生物精神医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这一时期成为精神医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支持精神分裂症为器质性精神病的生物学派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找到了依据。各种诊断手册虽然仍将精神分裂症归在功能性精神病的栏目下,但显然这种观点已受到了有力的挑战。
概述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疾,在世界人口中的患病率大约是1%,亦是精神科常见的原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之一,居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及住院人数的首位。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因其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整个精神丧失了统一性、完整性,症状多样,故而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该病有相当多患者的病程长,部分病人产生人格缺损,或社会性残疾,直接损害社会生产力,给国家、家庭造成医疗管理上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WHO指出该病是当今世界上导致残疾的第四大原因,故而也是当前我国精神病防治与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K. Schneider(1887~1967)认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应有明确的临床症状基础,并提出“首级症状”包括思维鸣响、争论性幻听、评论性幻听、躯体影响妄想、思维被夺、思维被插入、思维播散或被广播、被强加的情感、被强加的冲动、被强加的意志和妄想性知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病因机制多种学说并存
遗传因素
1.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患病的危险度
据各国学者的研究,在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生预期患病率为0.80%,但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终生预期患病率则远较一般人群为高,双亲患精神分裂症的子女终生患病率为46.3%,双亲之一患病时子女终生患病率为16.7%,精神分裂症患者兄弟姐妹之预期危险度为10.1%。在二级亲属和三级亲属中,预期危险度分别是3.3%和2.4%。总之,血缘关系越远患病的危险度越低。
2.双生子研究
单卵双胎精神分裂症的同病率为35%~58%,双卵双胎精神分裂症的同病率为9%~26%。另据研究,生后不久即分开养育的单卵双胎孪生子17对中有11对也同时发生了精神分裂症。
3.寄养子研究
Hestou与Denney(1968)随访若干患慢性精神分裂症母亲的子女共47人。这些人出生后两周即寄养于他人家庭,另外又以50名出生于精神正常母亲作为对照组。在观察组中的47人,有5人患精神分裂症;对照组中则没有。此外,观察组中发生精神异常、社会功能欠缺、神经症患者以及犯罪入狱者也较对照组为多。另有研究表明,同类的观察组终生患病率为9.4%,对照组为1.2%。
病因研究新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子遗传技术 、神经生化、生理、精神药理学,CT、MRI、PET等脑影相技术以及组织病理学等新理论新技术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从临床现象学水平提高到生物分子水平,对精神分裂症本质的认识得以逐步深入。
许多基础研究中的新发现应用于解释分裂症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假设。如:分子遗传理论、神经生化假说、大脑病理和结构改变和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近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染色体6、8、22的基因位点。特别是蛋白融合-降解1型在神经嵴的胚胎组织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分子表达作用,可导致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一些常染色体优势综合征。患此种综合征的病人常出现涉及心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