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耳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耳饰

4、耳珠/丁香 耳珠是直接穿戴在耳饰孔中小如豆粒的饰物; 耳珠是由耳珰发展而来的; 流行于中国明清时期。 丁香不似耳环、耳坠般可以随风晃动,而是固定于耳垂之上,故比较小巧轻便,适于家常佩戴。丁香的质地以金银居多,富贵者嵌有珠玉,贫贱者则以铜锡为之。 耳珰与耳珠的区别: 前者装饰面及插入耳饰孔的部分都比较粗大,以珠玉、琉璃质地为主。而后者的装饰面小如豆粒插入耳饰孔的部分为纤细的金属针钩,以金属质地为主,; 5、耳瑱 瑱是诞生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礼仪耳饰。 瑱又称“充耳”,即无需穿耳,只将耳饰从冠帽上悬至两耳旁; 瑱饰的佩戴,有警戒谗言之意,令举止端正稳重,保持气节,谨慎自重。 瑱饰有两种佩戴方法: 1)从冠帽左右耳旁的衡笄用丝绳垂挂于两旁耳孔之处; 2)直接垂于耳; 男子使用时一般做为冕冠的附件,玉制的称为“瑱”、“珥”或“充耳”,绵制的称为“纩”或“充纩”,自先秦一直沿用至明代; 女子使用时一般将之系于簪首,统称为“簪珥”,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 耳钳 耳钳原是满族人对耳饰的代称。清代的“一耳三钳”,就指的是一个耳朵上戴三件耳饰,可以是环,也可以是坠。 后来,又特指一种夹钳的耳饰,因其无需穿耳孔,不会破坏身体的全形,故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崛起之时,也是当代女性在特殊场合需要盛装穿戴而不得不佩戴耳饰时的一种方便之选。 耳钳一般配有金属制成的弓形轧头,轧头上制有螺纹,佩戴时只要将轧头松开,套入耳垂,然后将轧头旋紧即可。但这种耳饰佩戴时间长了,耳垂会因挤压而十分疼痛,故不宜长时间佩戴。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耳珰,特指嵌入耳垂穿孔中的饰物。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步入阶级社会后,主要出土于汉魏时期,以玉石和琉璃质居多。汉代人认为其俗源自蛮夷,最初是对女性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警戒。其造型分收腰圆筒形、钉头形和穿系珠珥型三类,也称耳珠,珰珥等。其佩戴方式最初多为穿耳式,后来随着中原礼文化的兴起,又出现了簪珥式和系于耳部两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在汉魏时期应该同时存在,但至少在汉族上流阶层的女性当中,应是以簪珥这种佩戴方式为主 耳珰在明代也被作为耳坠的代称,明《客座赘语》载:“耳饰……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珰’也。 * 古代耳饰 耳饰是人体耳部的装饰,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 我国古代的穿耳之俗 1、新石器时代已有穿耳习俗; 2、商周时期男女都有穿耳习俗; 3、战国时期,男子不穿耳,女子有穿耳习俗; 4、秦朝皇室贵族都不穿耳,士庶女子则须穿 耳,它是区别贵贱的标记; 5、汉朝,女子都穿耳,主要用于警戒、规范女子的行为; 6、唐朝受社会礼教的影响佩戴耳饰并不流行,汉族妇女不穿耳; 7、五代、宋朝以后女子都穿耳; 汉朝 唐朝 1、珰 珰又称耳筒、耳柱、耳塞,是一种直接塞入耳孔的饰品; 最早的珰饰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流行于魏晋时代,之后耳珰不在流行; 珰多以玉质为主,其造型分收腰圆筒形、钉头形和穿系珠珥型三类; 2、耳环 耳环的前身是耳玦; 耳玦是一种有缺口的圆环,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是玉质材料 商周时期的耳环多为青铜制品,到明代葫芦形状的耳环最为常见,直到清朝仍在流行。 耳玦 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耳饰实物,绝大多数为形似环而有缺,以玉石质地为主。 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纹样装饰趋向华丽,到了汉代则主要见于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滇族地区,汉族地区不再流行。 从出土情况来看,佩戴玉玦既可以双耳佩戴,也可以单耳佩戴,而且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 耳环,又简称“环”。 耳环的形制,最初是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成的环形耳饰,到了辽宋时代,则转化为饰物后戴有环脚的形式。 环脚即用作簪戴的细弯钩,宋代略短,到了明代则在耳后伸出很长,有约束行为,使人端庄之意。这种耳饰出现在冶金技术产生之后,在此之前,人们的耳饰大多以玉石为之,如玉玦,珰等。 “ 商代 耳环”之名在史籍中出现得较晚,可能和汉族人在宋以前不流行穿耳有关。 目前能见到的有关耳环的记载,以晋六朝为早,但其佩戴对象,主要是南北各地的少数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 六朝以后,少数民族穿耳戴环的习俗一直有所延续。如《瀛涯胜覧》:“阿

文档评论(0)

44777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