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氰烯菌酯
全新机理、自主创制农药
劲护?牌25%氰烯菌酯悬浮剂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属真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四川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受害严重,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自1972年我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替代富民隆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中国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是,自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在浙、苏、沪等地进行了连年抗药性检测,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而面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防治赤霉病失败的危险。
为攻克小麦赤霉病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中国最早农药研究机构之一的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经多年大量的化合物合成及生物学活性测定与筛选,发现了氰烯菌酯(2-氰基-3-苯基-3-氨基丙烯酸乙酯氰烯菌酯,试验代号:JS399,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型杀菌剂。该化合物属氰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微毒、广谱、低残留、对环境友好。氰烯菌酯对由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同类产品问世。L25%悬浮剂登记证号:LL生产批准文件号:HNP32066-D4254;产品标准证号:Q/3201PI 056-2006.
农业部登记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
作 物 防治对象 用药量(有效成分) 本品用量 施药方式 小 麦 赤霉病 375-750克/公顷 100-200克/亩 喷雾 水 稻 恶苗病 83.3-125mg/Kg 3000~4000倍 浸种
发明专利号:ZL01 1 15593.0;ZL 2004 1 0014097.8;ZL200410065145.6;ZL200610125921.6、ZL200710020277.0。
1、理化性质
中文:氰烯菌酯试验代号:JS399-19化学名称:2-氰基-3-苯基-3-氨基丙烯酸乙酯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2H12N2O2
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石油醚,甲苯等非质子性溶剂,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等质子性极性溶剂。
5%OV-17为填充物的玻璃柱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对试样中的氰烯菌酯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和测定,内标法定量。实验数据表明: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并具有较好的准确度(表2)和精密度(表3)。
配制一系列标样与内标不同质量比例的标准溶液,在给定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测定(表1)。以A内标/A标样为纵座标,对应的峰质量比W内标/W标样为横座标,绘制的工作曲线(图1)是一条基本通过原点的直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 0.9999。
表1 氰烯菌酯相对校正因子系测定结果
编号 W内/W标 A内/A标 f 1 1.3246 1.4356 错误!未指定书签。1.0838 2 0.9743 1.0520 1.0797 3 0.6532 0.7081 1.0840 4 1.1321 1.2210 1.0785 5 0.5154 0.5578 1.0823
1.2 准确度试验
表2 准确度试验结果
编 号 配制值 (%) 测定值 (%) 绝对误差(%) 回收率(%) 1 88.32 88.11 -0.21 99.8 2 90.25 90.32 0.07 100.1 3 91.32 90.98 -0.34 99.6 4 95.32 95.56 0.24 100.3 5 97.56 97.22 -0.34 99.7 方法回收率在99.6%~100.3%之间。
1.3 精密度试验
表3 精密度试验结果
编 号 测 定 结 果 (%) 标准
偏差 变异系数
(%) 1 2 3 4 5 平均值 1 95.42 96.23 96.24 96.18 96.25 96.06 0.32 0.34 2 97.12 96.86 97.22 97.10 96.33 96.93 0.32 0.33 3 95.45 95.12 95.21 94.99 95.39 95.23 0.17 0.18 4 96.28 95.33 95.22 95.98 96.23 95.81 0.45 0.47 5 97.02 96.12 94.78 95.43 95.33 95.74 0.77 0.80 结果表明: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小于0.8%,精密度良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