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诚”的思想.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庸“诚”的思想

简论《中庸》“诚”的思想 刘瑞杰 (西华师范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310050106042) 摘要:作为“四书五经”中哲学思想意味最重的文献之一,《中庸》向来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精髓,而“诚”的思想则是《中庸》的精髓。“诚”不仅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其独特精深的思想特质。因此,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要在人生修养中,努力把握《中庸》之“诚”的深厚内蕴,积极采取有效方法,逐步实现“诚之”功夫,从而获得个体有限生命的永恒价值。 关键词:《中庸》;诚;内涵;特质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道理。我们都知道,《中庸》有两个核心概念,一个主要体现为上篇的“中庸之道”,而下篇所讲的“诚”则是《中庸》思想体系的另一个核心观念。“诚”在《中庸》里是一个通天地人,连接物我的哲学范畴,在《中庸》一书中能自树一格,构成儒学伦理化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 一、“诚”的问题及其思想内涵 我们知道,孔子与其弟子们在《论语》中多次讨论到“信”的问题,他们从为人立身、与朋友交往、理政治国这三个方面说明了“信”的重要性,揭示了“信”的本质和前提条件;与之一脉相承的《中庸》则进一步从“信”的内在意念去讨论“诚”,在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的同时,把《大学》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八条目”的“诚意”凸显出来,提出“诚者自成”、“至诚无息”的观念,从而建构了一套以“诚”为价值核心的道德修养理论。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1]在此,“诚”作为了一个正式内容进行探讨,这种探讨从构建一套实用的“治国治民”之道的目的入手,层层引出要得到君王,朋友和亲人的信任,并且逐步从求“信”深化出求“诚”这个概念。“诚”在这里所体现的是得到他人信任的本质性基础。诚的关键不在别人,在乎自身,人对自身首先要“诚”,“诚己之身”然后才能诚人,以至最后达到人信,人诚。 《中庸》一书在引出“诚”这一问题以后,针对什么是“诚”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其书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从字面上看是精诚,纯正之意,但《中庸》中的诚却指的是处于人的天性的先天的自然法则或道德;诚之是认真择善,明善的人把这种天性发扬光大的道理这当中隐含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人为的努力,同是诚,就其根本却有着“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区别。《中庸》认为“诚”是天道之本然属性。它与天俱来,“自成”无依,超越万有,具有绝对的合理性与至上性,天地万有莫不以之为本。天地万物在产生之时,便具有了这种天然的本性。它作为万物生化的终极依据流行于万物之中,生生不息,从不间断,与万物相伴终身,“不可须臾离也”。进而言之,天地之间不存在不具有此性的物体,“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说的正是此义。 《中庸》还认为,天道之自然本质的“诚”,并非是死寂的,它具有自觉的功能,也就是说,一旦有达成对其自身内在“诚”的完全体认,这种内在的本性就会自觉地显发出来,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此看来,这种本性的自觉也是“诚”之应有之义。“诚”是个人的一种本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性,它是从人的内心自然产生出来的,不必去努力思虑,哪怕是有一点想努力“变诚”的意念,那就不自然,不诚了,因此《中庸》所说的“诚”是认本来的自然的本性。对“诚”的深入全面理解还应该结合《中庸》开篇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性”是由天所赋予的自然本性,也就是天性,于是便有“诚者,天之道也”。因此,我们可以将天性与诚的关系理解为诚是天性的内容和在人间的具体表现,是沟通人与天地万物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诚在人身上体现为真诚,真挚,真实和无妄之意。 二、“诚”的思想特质及其作用 《中庸》明确提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所谓“不贰”,即始终如一,这是“诚”的特质之一。“天之道”即诚者,是生成万物的本体,一以贯之于万物的生长与衰亡的全过程,具有生物的功能与作用。所谓“不测”,是说“诚”之生物具有变化莫测的特点。《易传》讲阴阳不测之谓神,“不测”超出了人的认知范围,故称之为神。总起来看,“不测”是就“诚”的变化、作用而言。《中庸》进一步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2]“诚”自成与“道”

文档评论(0)

tiantian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