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1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1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 枹?? 铿?? 磔磔?? 噌吰?? 罅?? 窾坎?? 莫?? 镗鞳? 识? 无射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哪个字是古音异读。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3.板书:
对旧说质疑——实地考察中所见——结论
实地考察主观臆断
说明:在分析主旨和结构时,可依次写出,最后用线连结如图,不要等到分析完毕再写。
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石钟山记》今已不可见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病梅馆记》免费教学案(一) 于慧琦.doc
- 《画鸡蛋》片断赏析.doc
- 《留侯论》教学设计.doc
-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5.doc
-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1.doc
- 《病梅馆记》教案(一) 于慧琦.doc
-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4.doc
-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4.doc
-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8.doc
- 《用Photoshop 拼接图像》教学设计.doc
- 2024年江西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2024年内蒙通辽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2024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docx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化学试卷(含答案).pdf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生物试卷(含答案).pdf
- 202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