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教师与学生思维差异的行动研究.docVIP

縮短教师与学生思维差异的行动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縮短教师与学生思维差异的行动研究

缩短教师与学生思维差异的行动研究 上海市三新学校 丁 玉 问题的提出 我曾任教学校初一年级两个普通教学班,数学平均分差异很大,经过调查了解,这两个班在刚进校及预初年级时数学分数基本无差异,而且每次英语、语文测试的平均分都相差无几,那何以数学差距那么大呢?对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找到原因,缩小差距,我着手进行了研究。 我的研究 学生访谈 两个班各抽出数学成绩各等次的学生2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 设计问题: 你喜欢你的数学老师吗?如果喜欢说出喜欢的理由,不喜欢也说明原因。结果显示: 甲班喜欢的为20%,还可以的为49%,不喜欢的为31%。 乙班喜欢的为16%,还可以的为50%,不喜欢的为34%。 结果显示对老师的态度两个班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区别 你觉得你的数学老师敬业吗? 结果显示:甲班认为老师敬业的为89%,乙班为85%,差异不大。 你喜欢上数学课吗? 结果甲班显示喜欢的为59%,不喜欢的为41%,乙班喜欢的为28%,不喜欢的为72%。 为了共同做好本班数学成绩的提高工作,你想给老师提点什么建议。 对甲班学生的访谈资料进行罗列了,得出:老师能不能教会我们如何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占67%。 2、教师访谈 针对学生的问题,我分别找了两位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其中乙对自己班数学成绩的现状也感到非常困惑,向我抱怨说“真搞不懂,是我的问题呢?还是他们有问题,有些题目我讲过好多遍了,他们也练了好多遍了,可是到最后他们还是出错。”他希望能得到帮助。而作为同一备课组的甲具有合作意识,也非常愿意帮助乙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正是我的想法,于是我们达成协议,一起参与研究。 研究过程 研究对象: 甲乙两位教师及所带的两个教学班的学生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研究过程 设计题目 先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出示一道题目(难易程度中等),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的要求完成,测试时间为20分钟, 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MNAM,交DCE的平分线CN于N, 求证:MA=MN; 要求:1、运用所给的定理(性质)详细地写出自己的证明思路 2、出证明步骤并说明理由 说明:刚发完试卷之后,出现了不同的反应,似乎乙班对第一题意思不太理解,有同学提出困惑:“老师,这是什么意思?第一问和第二问不一样吗?”对于学生的疑问我未加以回答。在甲班未出现此种现象。 学生访谈 20分钟很快过去了,学生一做完,我连忙对学生的被试试卷进行分析,并立即找学生进行访谈。 请问你是如何解出这道题目的? 甲班学生回答内容概括如下: 我觉得要证MA=MN,就要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我观察了图形结合已知条件发现连结AN,证明于是我想如果能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该多好啊,可是结合已知我发现图中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不能全等,一个是钝角三角形,一个是直角三角形,那是不可能全等的,老师,你说呢?(扮个鬼脸)于是就想到构建三角形,想通过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本来我想构建一个三角形与全等,因为是直角三角形嘛,于是我过点N作NF垂直于BE,在证明过程中比较容易找出两组角相等,但找一组边相等非常困难(而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一组边)。老师,你不知道我在上面花了好长时间,不然的话,我可能是第一个做完的(很自信),于是换思路,建构一个三角形全等于,根据点M是BC的中点,于是找AB的中点,连结FM,此辅助线方法非常有效,不仅创设了AF=MC,而且又得出,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即,就可以利用ASA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接着对乙班学生进行访谈: 回答:不知道。反正考虑了一下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那你是如何写出它的思路的? 我是先做再写思路的,再说我还是不太理解什么是思路,所以我觉得自己瞎写的,会做就行了,考试又不考思路的。还有啊,开始我就没看懂你的意思,一般题目第一题都是很简单的,你的题目却那么复杂。 我继续问:是吗?复杂在哪里呢? 回答:看不懂,都是文字,再说思路这个概念我还是不太理解的。你别说,这样会影响我正常的发挥的? 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困惑了,是难了吗? 于是我又找到了甲班的学生:请问你对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就是思路了,我们老师每一次解决问题之前必做的工作,习惯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对试卷进行分析 从“进入问题的方式”,“推理的逻辑性”、“图形干扰”方面进行分析: 问题进入方式 推理的合理性 图形干扰 正确 错误 合理 不合理 有 无 甲班 47.3% 53.7% 78% 21% 20% 80% 乙班 12.3% 87.7% 42% 32% 56% 44% 从试卷中发现有很多同学要证MA=MN,连结AN,证明要证MA=MN,先证MA与MN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两个三角形是不可

文档评论(0)

sd47f8c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