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電腦發展與概論
本章重點 1-1 電腦與生活 1-2 電腦的發展史 1-1 電腦與生活 新聞 帳務 訂票 購物 通訊 娛樂 文書與郵件處理 1-2 電腦的發展史 第一代電腦(1946年~ 1958年) 電腦的主要元件為真空管,我們稱為第一代電腦,此時的電腦已經有能力可以加入工業機械的運作了,是先進國家中產業輸出的生力軍。 第二代電腦(1959年~ 1964年) 又稱為電晶體電腦,電晶體於1948年發明,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之一,其壽命比真空管電腦來的更長,也增長了資料的可信賴性,穩定性當然也比較高。 第三代電腦(1965年~ 1970年) 美國IBM公司用積體電路設計的IBM SYSTEM-360型電腦推出後,開啟了第三代電腦的時代。積體電路為,一個大小約1公厘(mm)四方,能傳導電流,內部包含了幾百個電子原件,構成一個完整的電子電路。 第四代電腦(1970年~) 原本積體電晶演變到後來的超大型積體電路,這一片積體電路晶片可裝進上萬個電子原件,體積比第一代電腦小了數百倍,計算速度卻快了千倍以上。1970年以後使用超大型積體電路的電腦我們稱為第四代電腦,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個人電腦。 積體電路的種類 第五代電腦 具有人工智慧的電腦,此電腦可與人類交談,並擁有人類的智慧+推理能力+邏輯判斷+圖形+語音辨識等能力,使電腦具有聽、看、寫、說、想、學的能力,目前尚未成功發展出第五代電腦。 歷代電腦的比較 * 完 第一章電腦發展及概論 * 工具 年代 發明者 用途 加法器 1642年 法國數學家巴斯卡 為了減輕他父親稅務局煩忙的工作,設計製造出一種會自動進位並可執行加減運算的齒輪傳動式加法器。 差分機 1832年 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家巴貝基 在研究對數表時設計一套差分機,由於當時的科技水準無法製造出非常精密的零件,因此該機並沒有完成,但他的構想極為珍貴,他認為這部機器應包括輸入、輸出、儲存、運算、控制等五個單元,與目前的電腦架構極為接近,可說是電腦的開山鼻祖。 卡片處理機 1887年 美國統計學家赫勒里斯 利用打孔卡片儲存人口調查資料,並設計製造卡片處理機器,當卡片經過讀卡機時,有孔欄位便會通過電流,無孔欄位則無電流通過,經過十幾年之時間打孔卡片系統、手搖計算機、電動計算機等相繼發明問世,不過均是機械式的,操作較為笨拙、速率較慢,但卻宣告人們可以使用機械代替人工了。 ABC Computer 1942年 愛俄華大學教授阿塔那索夫 ABC 即代表 Atanasoff Berry Computer,史上第一部數位電子計算機.. MARK I 1944年 哈佛大學教授艾肯 根據巴貝奇差分機的原理,研製一部自動順序控制計算器,稱為馬克一號(Mark I),是第一部電機械式計算機,能在短短0.3秒內完成一個加法或減法計算。 真空管 類別 容量 小型積體電路(SSI) 可容納數十個電子元件的功能 中型積體電路(MSI) 可容納數百個電子元件 大型積體電路(LSI) 可容納一千多個電子元件 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 可容納數千個至數萬個電子元件 * 完 第一章電腦發展及概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