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技術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思想技術初探

《老子》技术思想初探* 刘克明 (华中科技大学 430074 E-mail: liukeming@hust.edu.cn) 摘 要 老子的技术思想在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此为题,讨论了《老子》中有关机械工程技术的记载,并对《老子》的进行技术思想进行探讨。作者认为《老子》提出的“朴散为器”、“大制不割”,“有而用之”、“有而不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等思想,对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和设计人员的精神境界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老子 技术思想 A Study of the Technical Ideas and Theories in Lao Zi Liu Kem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Wuhan, China E-mail: Liukeming@hust.edu.cn) Abstract The present thesis introduces and comments on the records in Lao Zi on ancient mechanism, probing into the technical ideas of Lao Zi. The ideas in Lao Zi, such as the principle of the administration must conform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law, existence goes together with nonexistence, to achieve anything difficult must start from easy one, anything great from small one, are not only practical but also enlightening for creating new things and mental states of today’s high-technology researchers. Key words: Lao Zi, technical ideas and theorie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老子》一书在中国数千年理论思维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不仅如此,《老子》一书还对当时的科学技术,机械制造观察了很多,记载了很多。一部五千言八十一章的《老子》中,就有专门的章节论及古代机械、工程、技术、制造。或讨论机械技术中的哲学问题,或以机械为喻,由“天道”以阐“人道”,由“自然”以推论“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最早论及科学技术的著作, 也是最早论及机械设计思想和机械设计方法的文献。[1] 1.《老子》中有关古代机械工程技术的内容 《老子》中关于古代机械的记载,其一见之于《老子·第五章》,其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籥”,即风箱,是古代冶铸生产过程中吹风炽火的重要机械,如《淮南子·本经》所说的“鼓橐吹锤,以铺铜铁”的冶炼金属的工具。风箱在使用的时候,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时,不需要的时候,便悠然止息,缄默无事。《老子》用“橐籥”为喻,以气喻道,说明这个物质世界及世间的一切活动,犹如气的合分变化,动而用之便有,静而藏之,就好象停留在止息的状态。 其二见之于《老子·第十一章》,其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章多用譬喻,涉及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等部门,如车辆制造中的车轮、轮辐、轮毂,陶器的生产,建筑学,用以说明“有”与“无”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讲的是古代车辆方面的内容。辐,是车轮中连接车轴与轮圈的木条。毂,为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圆孔贯以车轴,圆周承辐。在我国,运输用车来源甚早。商代晚期殷墟甲骨文中即有车的象形字。虽其字体有繁有简,但都具备车的雏形,即皆为一轴、两轮、一辕、一衡,甚至还画出车箱和双轭形象。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说的是古代制陶方面的内容。人类发明陶器之后,其陶器就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用途越来越广泛,需要量越来越多。制陶曾经是古代人类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因而古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左传·定公四年》:“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有人称此陶氏就是专门制陶的氏族部落,以此说明商周时期已有专门制陶的社会分工。陶器不但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建筑、水土防护等方面的重要

文档评论(0)

fv45ffsjj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