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梦想之翼.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编织梦想之翼.doc

编织梦想之翼   走过筚路蓝缕的创业时代,踏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浪潮,我国工人一直以勤劳、坚韧的姿态出现在各个时期,他们创造出一个个令人瞩目的生产奇迹,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工人代际发生变化,“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登上舞台,他们大多教育程度高,对自由、个人尊重愈加重视。相信通过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出台和落实,工人的力量将在建设中国梦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曾经,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依靠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建立起了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推动着中国经济以令人生畏的速度快步向前。在这个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劳动大军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以血汗铸就了属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神话,不断为中国的改革大业争取着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中国工人”形象引世界争议   “没有中国工人,中国不能阔步前进;有了中国工人,世界才会感激中国。”当“中国工人”意外当选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第二”年度人物后,西方媒体罕见地流露出对这一特定人群的感激之情。以前被《时代》评为年度人物的多是各国的政治人物或各界名流,甚至“离经叛道”的个人,而这次“中国制造”背后的中国工人“高调”入选,自然引起人们的好奇和议论。《时代》坚持认为,“中国工人”上榜是名至实归,因为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不过,美国一些媒体很快又说中国工人抢了很多国家百姓的饭碗。对于西方对中国工人“忽高忽低”的复杂议论,一位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工人为自己的国家,为世界创造了很多财富,他们付出很多,但得到的回报还不够。   2009年12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揭晓2009年度人物,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本?伯南克排名首位,结果全球有六成网民认为他“根本不配”。而“中国工人”作为榜单中的唯一一个群体荣登亚军位置,引起的却是世界的热议和中国人的意外。《时代》还刊登了4名中国女工的照片,她们是来自深圳的一家光电科技产品企业的女作业员。   按照《时代》的说法,他们选择年度人物的标准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于新闻媒体和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不管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时代》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近日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今日”脱口秀专访时,介绍了年度人物评选特别是“中国工人”获选的过程。斯坦格尔说,编辑们在做这个选题前会咨询所有的记者和撰稿人心目中的人选,并适当考虑前几年的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后才会做出决定,而他本人则拥有“一锤定音”的权力。提到“中国工人”的上榜理由,斯坦格尔说了一大段话来赞扬中国工人的力量。他说:“几乎每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没有中国工人,就没有中国8%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也会处于最糟糕的境地。所以中国工人是观察中国对世界影响的一个角度,这种影响实在是无法估量。”   英国《卫报》相关评论说,“中国工人”虽然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正是这样的概念让人们难以忘记中国这个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的成功正是来自数以千万计的、草根阶层的中国工人。英国广播公司也表示,中国工人特别是那些背井离乡到沿海地区工厂打工的民工是中国经济成就背后的真正功臣。   “中国工人”形象60年变迁   中国工人在欧美受到如此高的推崇可能还是第一次。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可以找寻到60年来中国工人形象的变化。香港《新晚报》1968年11月刊登过一位澳大利亚人在华访问时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人的感受。给这位澳大利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所看到的修路和建桥工人开工前或收工后都会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们有很强的“集体成就感”。英国《地理杂志》1969年五月号刊登过一篇评论,对中国工人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精神进行描述,讲了潜水工胡宝玲初冬季节潜到“死亡危险线”作业的故事,并议论说“由于有了这样的工人,才使社会主义路线最后胜利获得了保证”。   改革开放期间,《华盛顿邮报》曾在一篇题为“外国投资者的红星”文章中说,“低工资、守纪律的中国工人使外国投资者激动不已”。1988年11月,《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国工人期间,曾谈到大多数美国工人有自己的汽车,当时中国工人很吃惊地说:“相比之下我们有点落后。”   德国《镜报》2005年曾议论说,“中国经济是全球化的赢家,但中国工人赢得的是什么呢?或者他们只是全球化中失去最多的人?”文章提到“仅在矿业上中国每年就有5000多人死亡”,中国产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可能只是西方同行的一个零头,工人也越来越经常与“利益饥渴”的老板发生对峙,迫使公司做出让步。《纽约时报》2003年10月曾对鞍山一家韩资企业侵犯中国工人权益事件进行过报道,文章说中国姑娘的辛勤劳动在这家韩资企业换来的是痛苦,不是财富。   中国工人应得到更多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