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第三節
意義 1.持續、高度的經濟成長。 2.社會上產生根本、結構性的變化。 3.雖無政治革命立即,但影響更深遠。 工業革命的特徵 工業革命發生於十八世紀晚期的英國,但是,「工業革命」這個名詞直到十九世紀才出現。 工業革命與科學實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工業革命之後,機器仰賴蒸氣機的推動。 工業革命帶動一連串的變革,社會組織因工廠制度的出現而愈加複雜,交通運輸因火車與輪船的發明愈為便捷,生活用品因機器生產而大量增加。 1733年,棉織工廠的機械師約翰凱,把鐘錶中的一些工藝原理和工藝技巧應用到織布機中,而發明了「飛梭」(flyingshuttle)新織布工具。帶有飛梭的織機實際上是一種自動穿梭的織機,其功效比原來的織機提高一倍多,但它的原動力仍是人力。 貞妮紡紗機。 1764年,有一天英國紡織工人格里沃斯的妻子的紡車突然翻倒在地,豎起來的紗錠和輪仍在轉動。他猛然想到將幾個紗錠並立在一起,不是仍可以用一個輪子來帶動嗎?1767年,哈格里夫斯發明貞妮紡紗機(貞妮係其女兒之名),可同時操作多個紡錘,紡出八十至一百根棉紗,但仍需使用人力操作。後來紗錠由八個增加到十幾個,紡紗工作效率也隨之提高到十幾倍。 水力紡紗機。 1769年,由英國人阿克萊特(Richard Arkwright, 1732~1792)發明,裝置在水車上,利用水力推動許多滾軸,藉以紡出堅韌的棉紗。這種紡紗機是以水力取代人力。 騾紡機。 1779年,由童工出身的克朗普頓兼採珍妮紡紗機及水力紡紗機之長,製造一種多軸走錠精紡機即「騾紡機」,可以帶動三百至四百個紗錠,能紡出格外精細的紗線。騾機以水力為動力,一臺騾機能帶動近二千個紗錠,使紡紗機的效能提高。 軋棉機示意動畫 資料來源:惠特尼博物館/cotton.htm 工業革命的開展 (二)蒸汽機的改良與應用 蘇格蘭的瓦特改良蒸汽機,工業生產因此也更有效率。 1807年,美人富爾頓製造出速度快而平穩的蒸汽船。 史蒂芬生研發出實用的蒸汽火車頭。 十八世紀銅版畫正在研究蒸汽機的瓦特。瓦特改良紐科門設計的蒸汽機,發明了凝結室和汽缸分離的蒸汽機。 富爾頓畫像。 1807年,富爾頓建造的蒸汽船「The Clerment」號。 1812年史蒂芬生所設計製造的「火箭號」蒸汽火車頭。 工業革命的開展 (三)採礦與冶煉技術的進步 利用焦煤增加生鐵產量。 發明「蒸汽鼓風爐」,加快了煉鋼的速度。 熔爐攪煉取代傳統的打鐵方式,使產量更為增加。 十九世紀初,英國發明了「安全燈」。 鼓風爐(blast furnace) 由爐頂、爐身和爐缸或本床組成,爐頂設有加料口和排煙口,爐身下部兩側各有向爐內鼓風的鼓風口若干個,爐缸設有熔體排出口和放空口,本床只設一個排出口。 鼓風爐可用於銅、鎳、鈷等金屬的造鋶熔煉(銅、鎳、鈷火法冶金流程中的一個重要程序)和鉛、鋅等金屬的還原熔煉,還可用於熔化雜銅和處理其他物料。鼓風爐的爐料一般爲塊狀,燃料爲焦炭。 安全燈 在礦坑內瀰漫著「甲烷」(又稱「瓦斯」)的氣體,瓦斯遇明火就會發生爆炸,這對礦工來說是極其危險的氣體。1814年,英國皇家學院戴維(Humphry Davy,1778~1829)發明了礦工用的安全燈。戴維把燈裝上銅絲網罩,吸收四周的熱量,以防止明火直接與外界空氣接觸。 (工業)資本主義的發達 中古後期,歐洲的商業漸漸復甦,資本主義逐步發展。 十六世紀,已出現積累巨額資本的公司與銀行。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之後,新式工業又替資本主義的擴張,開闢一個發展的新天地。 資本主義 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生產、分配和交換的制度,並以累積的財富用來進行已獲取利潤的投資。 家庭結構與兩性關係 (一)家庭結構 工業革命帶來家庭與兩性關係的明顯變化,許多由鄉間移民至都市的家庭,多以夫婦與子女所構成的核心家庭為主。隨著移民都市人口的增加,這種小家庭也愈來愈多。 家庭結構與兩性關係 (二)兩性關係 十九世紀工業社會下的婦女,因而有「家庭的囚犯」之稱。其實在十八世紀末,女性意識就逐漸抬頭。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一群巴黎婦女要求與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權,揭開了女權運動的序幕。英國女權提倡者伍史東拉芙特提出社會對待男女應當一視同仁,女姓應當享有教育、工作與參與政治的權利。 十九世紀中葉,女權運動的中心從歐洲轉向美國 。美國女權主義者斯坦頓要求制定保障婦女權利的法案。 1789年10月,巴黎婦女加入法國大革命行列圖。 1797年伍史東拉芙特像。 斯坦頓及其女兒哈瑞特(Harriot)像,1856年攝。 知識的普及與大眾文化的出現 在工業化社會中,許多行業要求行員須具備文書能力;在民主政治的運作中,選民也必須有一定的教育水準。 十九世紀以後,文藝創作逐步走向大眾化、休閒化和通俗化。例如音樂廳、美術館、歌劇院、博物館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