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陈宏阁:从印刷工人到造币专家.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宏阁:从印刷工人到造币专家.doc

陈宏阁:从印刷工人到造币专家   以前,临海人有闯上海的风气。闯荡者大致有两种情况:有些是在当地无法立足,需要远避他乡;有些则是到上海去寻求发展机会。因临海虽为鱼米之乡,但毕竟较为闭塞,发展的余地并不是很大,于是,上海这个十里洋场,便成为临海人的寻金之地。何况,上海离临海并不太远,从附近的宁波港乘海轮即可到达,后来本县海门镇也有直达上海的轮船,那就更加方便了。我记得,小时候曾随母亲到一个亲戚家去吃喜酒,有一位小学校长喝醉了酒,疯疯癫癫地表演十六铺码头黄包车夫拉客的情状,表明他很熟悉上海的市面,十分得意。这也可见那时临海人对于上海的向往。   上海开埠以后成为一个移民城市,不但吸引了许多外国冒险家,而且国内各地的资金和人才也纷纷向这里汇集。江浙两省得地缘之便,流入最多。早期的海派文人,多来自苏、常一带,服务行业中又有扬州人三把刀之说,即厨刀、理发刀和修脚刀;浙江移民则各色人等都有,上自金融家、企业家、文人和学士,下至贩夫走卒和产业工人。各人的身份和地位大不相同,但也时在变动之中。   陈宏阁,就是从浙江临海到上海闯世界的移民,他从印刷工人起步,一直做到全国有名的造币专家。   不过,陈宏阁不是独身到上海来闯荡,而是跟着父亲来的。他父亲陈凯臣来自临海、天台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后来中了武举,到台州府衙做千总,管辖地方武装。辛亥革命之后,他这个五品顶戴的武官做不成了,而且与新政权处于对立状态,日子很不好过,只好带着老婆儿女,举家迁移上海,算是避地而居。但上海居也不易,陈凯臣所习的武功派不上用场,而且,他已年过花甲,也不可能从头学艺,只能在家做寓公。但正如俗语所说:坐吃山空,何况他又并无太多的积蓄。这样,就只有靠子女谋生了。他把长女嫁给了浙江慈溪一家富户,收得一笔聘金接济家用;又将次女送到浦东英美烟草公司做工,取得些许糊口之资;儿子陈宏阁则到中华书局印刷厂去当学徒。   上海虽然做工的机会很多,但是寻找工作的人更多,进厂总要有一定的关系才行。恰好,陈宏阁的姨父住在哈同花园附近的民厚南里,周围是中华书局的宿舍,所以他与书局的一些印刷工人很熟悉。那时,中华书局刚从商务印书馆分化出来不久,他们抓住了改朝换代的时机,迅速编印出适合民国所用的新式教科书,抢占了市场,业务正在蒸蒸日上之时,印刷厂急需扩充。这样,姨父就较为顺利地托人将陈宏阁介绍进中华书局印刷厂做学徒,时在一九一三年,陈宏阁只有十三岁。   陈宏阁在中华书局印刷厂吃了三年萝卜干饭,学徒期满后又工作了四年,主要是管理凸版印刷机,他刚开始在技术上站住脚,中华书局却因营业不振而开始裁员了,陈宏阁也在被裁之列。一下子失却饭碗,使他有点恐慌,因为他年纪虽小,家累却甚重。好在他技术学得不错,而市场上也仍需印刷人才,所以马上有人介绍他到浦东英美烟草公司做平版印刷工作。在那里做了四年,又转入商务印书馆搞印刷机的开发工作,时在一九二四年。   商务印书馆虽然是一个稳健的出版机构,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政治思想非常活跃的地方。青年编辑沈雁冰是中共中央的联络员,各地党组织向中央的报告,中央向各基层组织的指示,都利用商务印书馆收发邮件之便,经由沈雁冰来中转;印刷工人中也不乏社会运动的积极分子,日后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他的革命工作就是从这里起步的。青年工人陈宏阁处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但是,他只是同情,只是拥护,却没有参与。共产党掌握政权之后,他的儿子问他:“大革命时期您的师兄弟都参加了革命,您为何驻足不前?”他回答道:“我是家中的独子,妻子早亡(指前妻),留下三个孩子,上有三老(父、母和岳母),下有三小,还有未出嫁的姐妹,生活全靠我一人支撑。我虽然没有参加革命,但是对当时的革命运动、党的主张,我是拥护的,也是亲历者。”这话说得很实在。其实,搞好技术工作,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份贡献,原不必大家都要卷入政治斗争。何况,陈宏阁一向对机器制造工作情有独钟,他的精神就附着在机器上面。   陈宏阁的学历不高,只在八岁时进私塾读了四年书,到上海后就因家贫而无力上学了,只好去做学徒。但他钻研精神很强,随时利用工作机会来补充自己。开始时在中华书局印刷厂印书报杂志,多有学习的机会,后来到英美烟草公司管理平版印刷机,他就利用早晚和星期日时间,不断研究印刷机装配及结构原理。但他没有学过机械制图,看不懂图样,很苦恼。恰巧有个邻居杨祝凡,是同济大学机械系学生,可以就近请教,陈宏阁终于学会了看图和制图的方法。他买了一些制图仪器,学习制图,并在业余时间自己设计了一种三色接纹印刷机。他到商务印书馆,就是去制造这种机器的。   但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里,要专心一意地搞技术工作也很不容易。陈宏阁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两年,他的发明却遭到别人的妒忌,而且原来说好的工资也被克扣,他与经理吵了一架,就离开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