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邹韬奋[优化]
邹 韬 奋
一、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邹韬奋(1895—1944)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原名邹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因其父宦游八闽,所以生长在福州。邹韬奋出身于一个日渐没落的“官宦之家”,6岁时由家中延聘西席教师教读经书,在国学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15岁时进入福州省立小学堂就读,所授功课仍为经书六艺。邹父一直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个工程师,于是1912年将他送至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先读下院(小学),1913年升入中院(中学),1917年升入上院(大学)机电科。在上院机电科读了一年半后,邹韬奋感到自己对理工科课程实在提不起兴趣,但国文、历史等文科课程却十分符合自己的性情。在校时,他曾废寝忘食地阅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常常点着蜡烛看到夜里两三点。他后来回忆说:《新民丛报》上梁启超的文章“激昂慷慨,淋漓痛快,对于当前政治的深刻评判,对于当前实际问题的敏锐的建议,在他那枝带着情感的笔端奔腾澎湃着,往往令人非终卷不能释卷”。(转《中国新闻通史》 p426)同时,他还很着迷黄远生的“北京特别通讯”和章士钊登在《甲寅杂志》上的文章,尤其是对黄远生的文笔和探访新闻的能力佩服不已,每篇必读。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新闻记者的理想此时便在邹韬奋心中埋下了种子,他立志将来也要尽己之所能,为国家社会努力。1919年,经过再三考虑,邹韬奋在大学第三学年转学至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副修教育学。因家境贫寒,他还半工半读,通过投稿、担任补习教师、为图书馆工作等方式维持自己和弟弟读书期间的费用。
1921年7月,邹韬奋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因求职困难,先后在上海厚生纱厂、上海纱布公司担任英文秘书,在《申报》馆处理英文信件,还兼任中学英语老师。虽然在这些地方的工作都为时不长,但此番经历让邹韬奋基本熟悉了报纸的运作流程,并开始思考外文怎样翻译才能更好地被中国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所接受。1922年,经黄炎培介绍,邹韬奋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并兼任该社英文秘书及“中华职业学校”英文教员。1926年间,他还一度担任《时事新报》秘书,兼负该报副刊《人生》的编务,因所任工作与素来志愿相契合,所以他兴趣十分浓厚。这段经历对邹韬奋后来的新闻事业是一个很好的准备,他自称:“我常觉得我这一年的‘练习’,比进什么大学的新闻科都来得切实,来得更有益处。”(《经历》,《韬奋》p183)
1925年10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生活》周刊,作为进行职业教育的园地,由刚从美国学银行学回国的王志莘主编。此时的《生活》周刊以“专门用来宣传职业教育及职业指导的消息和简要言论”(转《邹韬奋研究》 p224)为宗旨,但因内容狭窄,编排缺乏特色而难以进入市场,每期只印1000多份,大多都是免费赠送,影响很小。从第1卷第2期起,邹韬奋开始在该刊上发表文章,大多是谈青年修养方面的文章,其中不乏精良之作。1926年10月,王志莘任主编一年后,前往银行任职,于是从第2卷第1期起,改由邹韬奋主编。从此,邹韬奋便正式走上了他向往已久新闻出版之路。
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后,重新确定刊物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转《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p596)并从形式到内容逐步进行改革。1926年10月24日,他主编的第一期《生活》周刊里便开辟了新专栏——”读者信箱”,专门刊载读者来信及编辑部的回复,既重视信息发布又强调信息反馈效果,把编辑和读者放到了平等的位置。邹韬奋在处理读者来信的工作上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他认为,凡是给报刊写信的人都是将编辑视为知己,因此,编辑也应以“极诚恳的极真挚的情感”来对待他们,要为读者“竭我智能,尽忠代谋”。(《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 p353)从1927年9月25日出版的《生活》周刊第2卷第47期起,邹韬奋又开辟了”小言论”专栏,专门刊载短小精悍的评论,每期一篇或几篇,一般都由他亲自撰写,以“以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转《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p596)点评一两件当时最受人们关注的事件。在版面安排上,”小言论”总在每期刊物的最前面,而”读者信箱”则在最后面,这种注重刊物“一头一尾”的做法,成为了邹韬奋办刊物的传统特色。同时,邹韬奋还很讲究编排方法的新颖和照片插图的目的,力求版面匀整,装帧美观大方。
邹韬奋刚刚接管《生活》周刊时,条件十分艰辛,辣斐德路上一个小小的过街楼,摆着三张办公桌,就是周刊的编辑部、总务部、发行部、广告部兼会议厅。最初所有的工作人员只有“两个半人”:邹韬奋任主编,徐伯昕管发行,孙梦旦利用半天时间来管财务。当时稿费极少,职教社同人也各忙于个人原有的职务,邹韬奋便给自己取了六、七了笔名唱起了“独角戏”,将某类文字“派”给某个笔名去担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办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