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文公碑[优化]
郑文公碑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刻于北魏宣武帝511年(永丰四年)。系崖刻,共有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掖县云峰山。下碑51行,行23~29字,比上碑书写略晚,字亦较大,剥泐较少,因而比上碑更为著名。此碑为郑道昭书写,字体均为楷书,其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有篆隶趣相附,为魏碑佳作之一。
中文名:
郑文公碑
别称:
《郑羲碑》
年代:
511年
地点:
山东平度县、掖县
字体:
楷书
书写:
郑道昭
目录
基本信息
作品信息简介
作品信息详介
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
碑文内容及书法造诣
碑文内容
碑文书法造诣
相关内容
刻碑者简介
碑刻铭文
书法赏析
碑文的字体笔法和相关评说
品郑文公上碑
《郑文公碑》书法理论及技法
书名简介
内容简介
目录信息
相关资料
石碑椎拓的难易
相关记载
书法特色
为何会有两块石碑
基本信息
作品信息简介
作品信息详介
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
碑文内容及书法造诣
碑文内容
碑文书法造诣
相关内容
刻碑者简介
碑刻铭文
书法赏析
碑文的字体笔法和相关评说
品郑文公上碑
《郑文公碑》书法理论及技法
书名简介
内容简介
目录信息
相关资料
石碑椎拓的难易
相关记载
书法特色
为何会有两块石碑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品信息简介
【名称】:郑文公碑
【作者】:郑道昭撰文并书
【书体】:楷书
【年代】:北魏时期
【规格】:高3.3米,宽1.50米,碑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计883字。(天柱山“上碑”)
碑高1.95米,宽3.37米,碑文楷书51行,行29字,计1243字。(云峰山“下碑”)
【拓本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
作品信息详介
石碑的由来和赞誉
《郑文公碑》初拓本(9张)
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简称“郑文公碑”或“郑羲碑”。系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公元511年(永平四年)为其父郑羲所立。其内容记述郑羲生平事迹,文多谀词且有失实。但其书法,结字宽博,笔力雄强,自清代中叶以来即为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所推重。[2]
前后两块石碑的由来和保存情况
《郑文公碑》上下两碑,碑文大体相同。郑道昭先于天柱山刻出《郑文公之碑》(碑身由一块天然碑状石稍加琢磨而成,竖式,无碑额,属摩崖类刻石。)后,发现掖县云峰山之东的寒洞山石质较佳,又再重刻,正书额题“荧阳郑文公下碑”七字。为区别二碑,称天柱山之碑为“上碑”,云峰山为“下碑”。 天柱山“上碑”,书风、内容与云峰山《郑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数较少。字体略小于下碑,文字磨灭较甚。据方若《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下碑近年文物部门已筑亭保护。碑身高约 3米,宽 3米有余。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几乎没有泐损。碑后有宋人秦岘等人于宋政和三年(1113)的观后题款 4行23字。二碑碑额正书2行7字“荥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但其内容为郑道昭赞颂其父郑羲之文,而且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如出一手,所以一般学者均认为该碑是郑道昭所书。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郑文公碑》 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亦称《郑羲碑》。北魏体摩崖刻石,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立。有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天柱山,下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相传是郑道昭所写,不能确证。碑字很大,气势豪迈磅礴,历来认为是圆笔的典型,清包世臣、康有为极力推崇此碑,北派书法家大多从此碑出。临写时应多注意转折和撇捺处的用笔方法,谨防流于“新魏体”一路的僵板呆木的外形。----《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在山东省掖县东南15里路左右,有一座山叫云峰山。沿山麓到极顶,共有30处摩崖刻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云峰刻和”,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北魏的《郑文公碑》。此碑刻于永平四年,郑道昭书。分“上碑”、“下碑”两件,内容、书体大致相同。“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字小而漫漶;“下碑”在云峰山阴,字大而清晰,故研习者多取下碑。下碑额题“荥阳郑文公之碑”七字,楷书51行,每行29字,刻在一块高265厘米、宽367厘米的巨石上。
郑道昭(约455—516),北魏人,祖籍荥阳(今河南开封市),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卒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他位居刺史,身为一州之长,却常常游于云峰、太基、天柱诸山之间,并留下大量的刻石。《郑文公碑》为其代表作。此碑依石布字,洋洋洒洒,大度雍容。笔致凝重厚实,方笔见棱,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