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专题八 第2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专题八 第2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检测】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新教会报》(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发行量日渐扩大。下表是该报于1868—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这份表格主要反映了(  ) A.传教士对基督教传播的热情逐渐减退 B.中国读者对基督教会传媒的普遍抵制 C.教会日益重视利用报纸传播世俗信息 D.报刊必须适应社会需求才有发展前景 D 【解析】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传教士的责任就是传播基督教,热情不可能减退,《新教会报》至少也有16%在报道宗教,故A项错误;《新教会报》“发行量日渐扩大”,说明中国读者并非“普遍抵制”,故B项错误;教会报纸报道世俗信息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1868—1871年,中国正开展洋务运动,报纸加大了对科技的关注,适应了中国的社会需求,故D项正确。 1.(2015·江苏高考)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图片中“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的信息说明当时的下层民众受到侮辱与歧视,故C项正确。图片中体现不出民族工商业信息,故A项错误;“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与图片反映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仅仅体现出富裕与贫穷的对比,故D项错误。 2.(2015·四川高考)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史实可推断出新潮社和《新潮》杂志是在《新青年》的直接影响下出版的,故A项的表述错误;C项中“尚未认同”和D项中“决定”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由材料“《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可知新式青年仍然可以接受传统婚俗,故B项正确。 3.(2014·福建高考)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得到发展,旗袍较为流行,这是当时人们思想解放的结果,故B项正确。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生活方式并非完全西化,A项观点绝对化;女性引领时尚并非属于社会原因,故C项错误;旗袍自身的特点不属于社会原因,故D项错误。 4.(2014·浙江高考)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 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D 【解析】本题以20世纪初某报截图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中的某报截图说明其与出版印刷业的发展有关,故A项排除;图片中“求婚广告”可推出B、C两项,故排除;图片反映不出“世界文明之演进”的信息,故D项正确。 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材料的中外影片比例可以看出,上海制作的中国电影流通到北方的不如外国影片流通到北方的多,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国内流通税费较高,国产影片不如外国影片进入中国北方方便,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第2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 (1)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政治运动的影响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 (1)服饰: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 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改良 旗袍 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 通商口岸 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