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楚德昌 菏泽学院生命科学系 引言:铜锌弓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坐骨神经时,引起肌肉收缩,这个生理过程直接牵涉到以下几个生理学问题: ①引起神经产生冲动的条件是什么? ②神经冲动的本质是什么? ③神经冲动传导的原理如何? ④神经冲动是如何传递给肌细胞的? ⑤肌细胞接受神经信号后,是如何引起收缩的? ⑥肌细胞收缩的原理如何? ⑦肌肉收缩的机械表现如何? 另外还牵涉到两个基础问题: ①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 ②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一、细胞生物电现象 二、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维持 三、动作电位的产生 第一节 细胞膜电生理 一、细胞生物电现象 (一)生物电的发现 Glvani(伽发利)、 Carlo Matteuci 、 Du bois-Reymond(杜.波依. 雷蒙)1939年美国的H.J.Cartis和K.S.Cole和英国的A.E.Hodgkin和A.T.Huxley 损伤电位 (二)生物电的近代记录 1.细胞外记录:神经冲动 2.细胞内记录: ①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枪乌贼巨大神经轴突和蛙骨骼肌细胞:-50~70mv 高等哺乳动物的神经和肌肉细胞:-70~-90mv。 ②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细胞兴奋时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出现一次具有“全或无”性质并能沿细胞膜不衰减传导的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的相关概念:极化(polarization) 、锋电位、后电位、去极化(depolarization) 、 反极化、复极化(repolarization)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二、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维持 Hodgkin根据他和其学生Kats的实验结果创立了解释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原理的学说—离子学说(1963年获得诺贝尔奖)。 离子学说认为细胞膜电位产生的基础是:①细胞膜半透性特征及其变化;②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 (一)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1.神经肌肉组织细胞膜半透性特征 K+:透性较大(K+通道开放) Na+:透性很小(Na+通道关闭) Cl-:中等透性(部分通道开放) A-:无透性(无通道) 155 有机负离子 4 120 Cl- 155 4 K+ 12 145 Na+ 胞 质(mmol/L) 胞 外(mmol/L) 离子 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离子浓度 枪乌大神经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离子浓度 385 有机负离子 52 560 Cl- 400 20 K+ 50 440 Na+ 胞质(mmol/L) 胞 外(mmol/L) 离子 2.可兴奋细胞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情况 3.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平衡电位实验 静息电位--K+ 的向细胞外扩散形成的K+平衡电位。 2.Nernst公式 R—通用气体常数(8.31) T—绝对温度(237+摄氏温度) Z— 离子价 F—Faraday常数 膜内外K+浓度差产生的扩散力推动K+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 膜内外电位差产生的电场力阻止K+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 扩散力=电场力时 膜内外电位稳定---静息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产生 (一)可兴奋组织兴奋表现与兴奋性 (二)引起可兴奋组织兴奋的条件 (三)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四)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 (五)可兴奋组织的兴奋性变化 三、动作电位的产生 (一)可兴奋组织兴奋表现与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e) :受到刺激而兴奋时表现为产生冲动的组织。包括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可兴奋组织的兴奋表现:产生冲动。 可兴奋组织的兴奋性概念:可兴奋组织产生冲动的容易程度。 (二)引起可兴奋组织兴奋的条件 ①组织的机能状态 ②刺激的质和量 刺激的量:刺激的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固定刺激时间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之。 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之。 引起兴奋的阈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反向关系。 (三)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①上升相 刺激引起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激活), 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直至接近Na+平衡电位。 ②下降相 Na+通道的迅速失活及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K+向细胞外扩散重新达到K+平衡电位。 ③后电位 Na+- K+泵的活动,使Na+、 K+重新回到原来的分布状态。 3.负后电位与正后电位形成机理 负后电位的形成原因: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的外侧,暂时性阻碍了K+的外流 正后电位的形成原因:Na+- K+泵的活动 (四)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 1.阈下刺激引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