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PAGE 1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影像学检查:立体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二.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腹痛:
(1)阵发性剧烈绞痛:见于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
(2)间歇性、持续性、阵发性加剧腹痛:提示绞窄性肠梗阻。
(3)持续性腹胀不适,无阵发性腹痛,提示麻痹性肠梗阻。
2、呕吐:梗阻发生后很快发生,早期为反射性的;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1)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胃液、十二指肠液、胆汁的,见于高位小肠梗阻。
(2)呕吐静止期长,1~2天开始呕吐,呕吐物为带臭味的粪样物,为低位小肠梗阻。
(3)呕吐物为咖啡样物质,是肠管血运障碍的表现。
(4)呕吐少为结肠梗阻。
3、腹胀: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
(1)高位小肠梗阻,腹胀不明显;
(2)低位小肠梗阻,全腹膨胀,有肠型。
(3)麻痹性肠梗阻全腹膨胀显著,无肠型。
(4)闭袢性肠梗阻腹部膨隆不对称.
4、停止排气排便
5、体征:
(1)腹部视诊:机械小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扭转时腹胀多不对称;麻痹小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腹部触诊:单纯性肠梗阻可有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有压痛性包快时,常为较窄的肠袢;较窄性肠梗阻可有局限性压痛和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见于绞窄性肠梗阻。
(3)腹部听诊:机械性肠梗阻可听见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音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消失。
(4)腹部X线检查:是判断肠梗阻的可靠方法之一;小肠充气或者出现阶梯状气液平面。结肠高度扩张等。
证候诊断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夭气,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 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夭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机壅滞证
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实热内结证
治法:泄热导泻,通里攻下。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选用生大黄、炒枳实、芒硝、厚朴、黄芩、延胡索、白芍、甘草等。
中成药:莫家清宁丸等。
脉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便。
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选用桃仁、丹参、单归、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延胡索、白芍、炙甘草等。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新加黄龙汤加减。选用麻子仁15、苦杏仁10、生大黄10、枳实9、厚朴9、太子参15、生地12、麦冬12、当归9、黄芪18、甘草5等。
中成药:麻仁滋脾丸等。
中药胃管注入:禁食患者,可按上述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每剂熬煎150ml,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每次50ml,闭管保留2~3小时,3次/天,直至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大便畅通。
针灸治疗
体针:
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
寒凝者,可加关元、中脘,或灸气海,神阙。
热结者,可加曲池、合谷、支沟。
食积者,可加梁门、内庭。
虫积者,可加阳陵泉、四缝。
气滞者,可加中脘,行间。
脉络瘀阻者,可加血海等
气阴两虚者,加脾俞、肾俞。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穴位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于腹平面呈45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1次,留针30分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取泻法或补法。
电针:取足三里、天枢穴。腹穴接阴极,下肢穴阳极,施术3min后接中频刺激,留针20~30分钟。可酌情重复施术,1~2次/天,年老体弱者不适宜。
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耳穴埋针固定,或用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其他疗法
1.中药灌肠
功效:将中药达到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通便的作用。
方药:生大黄、炒枳实、厚朴、桃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