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西方列强入侵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ppt

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西方列强入侵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西方列强入侵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C两项不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设立总理衙门。“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 答案 B 考向二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史料二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史料三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摘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1.史料一信息“炮弹实着泥沙”“军需局的坏蛋官吏”从中国军队腐败,装备落后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劣势。也从侧面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2.史料二从日本国力、战前准备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优势;明治维新后,国力提高,制定大陆政策,准备充分。 3.史料三中信息“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 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甲午战败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提示: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救中国,政治制度落后是根源;重视海洋强国,科技强国。 2.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救亡”的实际行动。 提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逐步由器物转移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摘自2015年江苏单科T22)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港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声言向提督乞生路……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并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提示:特点:敌攻我守海陆交织。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史论归纳]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中日之战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导向半殖民地化境地。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中日之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命题分析] 方法1 从史学研究角度命题。如丰岛海战的史料记载、威海卫战役图、《马关条约》评论等。解题时要正确运用史料研究的方法及原则,结合具体史料分析。 方法2 从侵华方式转变角度命题。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这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新要求。解题时可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分析。 方法3 从民族觉醒角度命题。甲午战败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救亡图存运动掀起高潮,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解题时需结合甲午战败的历史影响分析。 方法4:从国际关系角度命题。甲午中日战争也是一场改变东亚政治格局的国际战争,日本崛起、清政府国际地位衰落,帝国主义在中国矛盾加剧,日俄战争爆发。解题时可从中、日、俄、德等国之间的利益与冲突方面思考。 1.(2015·江苏单科,2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