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載货汽车后部吸能装置的模态分析
文章编号:
载货汽车后部吸能装置的模态分析
瞿炳华,于建国
(东北林业大学 交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摘 要:考虑到零件装配的实际情况,利用Pro/E 软件建立汽车后部吸能装置的三维实体模型.应用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吸能装置进行了模态分析,计算了该装置自由状态下的固有频率及振型特性,使汽车后部吸能装置在设计中尽量避免产生共振和噪声,为实际模态试验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载货货车;后部吸能装置;螺栓剪切;模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The Modal Analysis of Energy-Absorbing Device of Rear Under-run of Truck
QU Binghua, YU Jianguo
(traffic colleg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rt assembly and using Pro/E software, it is established a three-dimensional solid model?of energy-absorbing device of rear under-run of truck. Th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has carried on the modal analysis by ANSYS. It was calculated under the free state of inherent frequency and vibration mode. In order to?avoid resonance?and noise,?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the actual?modal test.
Key words: Truck; Energy-absorbing rear protective device; Bolt shearing; Modal analysis
0 引言
近十年来,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数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据公路局和公安部交管局最新统计资料[1]表明: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于全球第二;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25亿辆,其中汽车达到1.06亿辆,仅次于日本,居于全球第二.因此,如何保障高速公路上汽车的交通安全已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在2000年至2010年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
表1 2000~2010 事故次数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万车死亡率% 2000 616971 83853 418721 26.7 17.2 2001 754919 105930 546485 30.9 21.1 2002 773137 109381 562074 33.2 13.7 2003 667507 104372 494174 33.7 10.9 2004 567753 99217 451810 27.7 9.2 2005 450254 98738 469911 18.8 7.6 2006 378781 89455 431139 14.9 6.2 2007 327209 81649 380442 12 5.1 2008 265204 73484 304919 10.1 4.3 2009 238351 67759 275125 9.1 3.6 2010 3906164 65225 254075 9.3 3.2 由于高速公路具有全封闭、全立交等特点,所以其交通事故形态中不存在正面碰撞事故,而追尾事故是其主要组成形式,且由于高速公路路表状态平直、设计标准高、车速快,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严重.在大型货车涉及的交通事故中,尤以小轿车追尾大货车和多车连环追尾造成的恶性程度最为严重,极易造成车毁人亡,其所占事故比例和致死率都很大,约占到追尾交通事故的46%,致死比例是轿车与其他车型碰撞致死比例的四倍[2] .针对此类事故,大部分货车后部都加有简单的防护装置(多采用槽钢或圆管结构).在发生中低速追尾碰撞时可对追尾车辆有部分阻挡保护功能,但在高速情况下就形同虚设,无法起到阻止后车钻入碰撞的作用.因此,安全可靠的防护装置应主要考虑在随机的碰撞事件中能以相对固定的破坏形式来耗散碰撞能量,有效控制碰撞力和减速度以及防止后车发生钻入碰撞[3] .
1货车后部吸能装置的结构设计
现根据汽车追尾碰撞理论,并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