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类——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docVIP

《食物类——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物类——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

项目名称: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 唐启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2006.1至2010.12 农业部 生生 二、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两个方面认识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与产出功能,量化其生态容纳量及动态变化,预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易损性,寻求我国近海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途径。使具有陆架特色的我国近海可持续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 五年预期目标 完成项目确定的4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认识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拟在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机理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为“如何才能产出这么多的海洋食物和如何保证可持续产出”两个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扩大我国在海洋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己占有的国际地位。 * 认识影响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支持功能、调节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关键过程,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主要包括:食物产出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源要素循环和补充的关键动力学过程、基础生产与生物地球化学耦合过程、生物功能群食物网营养动力学过程等。 * 阐明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可持续产出的机理。甄别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的影响和反馈机制, 确认近海渔业(捕捞、养殖)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化指标,寻求提高近海生态系统食物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的科学途径,为2015年建立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可持续生产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海洋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维护我国海洋资源权益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 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队伍建设,形成和壮大能积极参与国际前沿领域活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群体,培养研究生70 名以上; 发表科学论文240篇以上,专著2部; 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3次。 * 建立近海生态系统数据系统和资料共享平台。 三、研究方案 (一) 学术思路 1. 根据我国陆架边缘海的地理环境特征,把近海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既具有不同生态亚区又彼此结合的有机的整体, 重点研究东、黄海具有高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特色的典型生态区的食物产出过程及调控机制。研究中,拟选择黄海冷水团、东海陆架(包括长江口外和陆架边缘)和近海典型养殖区等为重点调查与实验区域。 2. 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程食物网关键过程相互作用为研究核心,对食物产出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中华哲水蚤?鳀鱼?蓝点马鲛等),并在各营养层次(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初级肉食动物?高级肉食动物)功能群的层面上的展开研究,研究食物网产出与关键种/功能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在不同的典型生态区选择相应的重点研究主题,如在黄海冷水团选择生物功能多样性与食物网营养动力学为研究重点、在东海陆架选择黑潮—陆源物质输入对营养及食物产出的贡献(包括长江口外溶解氧亏损区)为研究重点、在典型养殖区选择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容纳量互动关系为研究重点。这样,各课题的研究能够按照明确的研究主线,使项目所涉及的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学科研究目标集中、步调一致, 对应“关键问题”聚焦“共性问题”,在研究区域上形成“点”与“面”结合的格局,也使整个项目能够紧紧贴近国家重大需求,为解决制约我国海洋食物产出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奠定科学基础。 (二)技术途径 为了突出关键过程和建模研究,本项目拟采用历史/遥感资料分析--海上调查与现场试验---受控生态实验/室内实验---数值建模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其中海上调查和受控生态实验是获得研究数据的主要手段。 主要技术途径如下: 1. 历史资料分析 利用历史气候资料和我国自50年代至今曾在黄东海进行过有关渔业资源、海洋生物、化学海洋和物理海洋等调查与实验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数据积累,如“973”及“126”等项目,建立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认识黄东海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 遥感资料的利用与分析 运用海洋立体高科技监测系统和各种遥感资料(如红外得到的海表海水温度,微波散射得到的海面风场、波高,微波反射得到的海面高度,可见光获得的悬浮颗粒浓度、叶绿素等),认识水团消长、锋面变异、悬浮物浓度、叶绿素浓度分布特征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将有关资料同化到数值模型中。 3. 海上调查与现场试验 海上调查以各典型生态区的重点研究主题为主进行设计,拟安排黄海冷水团、东海等典型生态区进行季节性(春、夏、秋、冬)调查,连续进行2年,计8个航次,共230天的海上调查。第3年进行20天必要的补充调查;海上观测与现场受控实验及室内实验相结合,物理、化学、生物、资源观测同步,包括大面站、连续站、围隔、锚系与座底浮标等。此外,项目执行前两年,在桑沟湾和象山港等典型养殖区进行8个航次、共120天的海上调查与

文档评论(0)

saity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