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漢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第十三章 比较句
《马氏文通》将古代汉语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差比、极比三种。
平比 差比 极比 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待者也。
差比者,两端相较有差也。 极比者,言将所以比之象推至於其极也。 例: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例:季氏富於周公。(论语?先进) 例:诸子中胜最贤。(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差比句
1.1差比句词序的历史变化
太田辰夫的观点:
古代汉语的差比句用“A—形容词—介词—B”式,A、B代表两个比较项,可用于古代汉语差比句式的介词有“于、过、如、似”。——《中国语历史文法》
“于”最常用,从古代一直用到唐代。
“过”见于唐代。
“如”本来用于平比句,从唐代起转为表示差比。
“似”在唐代产生,用得比“如”多。
现代汉语差比句用“A—介词—B—形容词”式,介词用“比”,由动词发展而来,唐代“比”处于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有些句子还有“比较、比拟”的意思,如:
若比李三犹自胜。(白居易诗)
但有的例子已经可以看作差比句,如:
色比琼浆犹嫩。(郎士元诗)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比句的不同:
词序不同:古代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在两个比较项中间,现代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在两个比较项后。
古代汉语差比句不能用副词或补语说明差别程度,但是唐代以后情况有所改变。
如:眼见的泪点儿更多如他那秋夜雨。(潇湘雨,3折)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差比句中一般只用一个形容词表示比较结果,不能说明差别的程度。现代汉语差比句则以用副词,后助形容词,补语等更细致地表示差比为特征。如:
我这枝笔比刀子还快哩。(救孝子,2折)——现代汉语差比句
贝罗贝的观点:
将现代汉语比较句结构概括为:X+比较词(comparative)+Y(+adverb)+比较结果
(dimension)”。X和Y是两个比较项。贝罗贝把比较分为三级:比较级(superiority)、等同
级(equal)、相差级(inferior)。比较级大致与差比相当,现代汉语中比较词用“比”。等同级大致与平比相当,现代汉语用“跟……一样……”或“有……那么……”表示。
贝罗贝与太田辰夫对差比句的不同看法是:“似、若、如”并非产生于唐代。
贝罗贝明确指出汉语差比句式发生较大变化是在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古代汉语差比式“X+形容词+於/过+Y”的使用少了,而以前用于表示平比的“X+形容词+如/似+Y”式则用来表示差比。如:
(17)东风寒似夜来些。(贺铸:浣溪沙)
语意上的变化带来“X+形容词+如/似+Y”式在宋元时期的第二个变化,即是第二个比较项Y后面可跟有说明具体的比较结果的数量补语,如:
(20)今年衰似去年些。(赵长卿词)
一些形容词或动词如“强、胜、过”等出现在差比句“X+形容词+如/似+Y”中时,原来的词汇意义弱化,都表示“比……好”的意思。这类句子在宋以后非常多:
(22)食楚江萍胜似粱肉。(竹叶舟,元刊杂剧三十种)
差比句在宋元时期的最大变化是唐代产生的“X+比+Y+……”式这时成为最常用的差比句,Y后面可以是动词短语也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如:
(26)王陵比我会沽酒。(气英布,元刊杂剧三十种)
(28)(这桥)比在前十分好。(老乞大)
贝罗贝对汉语比较句的历史演变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作了分析。
古代汉语的平比句式为什么到了宋代开始表示差比。P420最后一段
表示差比的“比”字句是如何出现的。
1.2“比”字句的产生与发展
贝罗贝(1989)考察了动词“比”虚化为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的过程。他指出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比”是动词,表示“相比、比并”的意思,有以下六种格式:
X+比+於+Y
比+X+於+Y
X+比+Y
X+Y+比
X+以+Y+比
X+与+Y+比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仍为动词,表示“比较”,其格式除沿用上一时期的外,还出现了两种新格式:
以+X+比+Y
X+比+Y+VP
“X+比+Y+VP”这一格式是在魏晋南北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