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证期间的理论分析.doc
保证期间的理论分析
摘要:保证期间较为复杂,一直是担保法领域讨论的热点,学术界对保证期间性质的定位并不统一。在我国立法上并没有对保证期间予以明确规定,法律的冲突反而增加了问题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保证期间;中断;保证诉讼时效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101-02
作者简介:丁永辉(1992-),男,汉族,河南镇平人,云南大学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保证期间这一法律概念的确立最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中。
在此以前,关于保证的概念主要是“保证期限”。保证期限最早出现是在1998年《民法通则意见》第108条:“保证人向债权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应当与债权人订立书面保证合同,确定保证人对主债务的保证范围和保证期间。”其后又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了保证责任期限的形式即法定和约定两种,这是在担保法出台以前较为权威的规定。2000年担保法解释改变了担保法对保证期间中断的规定且未对这一修改进行界定,直接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裁决的混乱。
一、保证期间的性质
保证期间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其终极目标是通过时间来衡量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利益,以达到民法所主张的权利本位和利益本位的效果。保证期间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界定。其中《担保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以及《担保法解释》第三十一条都对保证期间做了规定,但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瑕疵,致使许多学者对保证期间性质的归属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保证期间应属于诉讼时效的范畴。其中《担保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据此有学者主张该观点的合理性。保证期间届满保证人可获得时效抗辩,债权人也丧失了对其权利的司法救济,从最终效果上看这种观点与诉讼时效届满产生相同的法律结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保证期间应属于除斥期间的范畴。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内主张其债权,保证人可免除保证责任。在此情况下,保证期间和除斥期间则会产生相同的法律效果。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保证人在保证期间内主张其权利则适用诉讼时效的有关规定即保证诉讼时效开始,保证期间结束。因此,可以明确得出保证期间不同于诉讼时效,二者不能共融。
第三种观点认为,保证期间应归于特殊除斥期间这一范畴。因为保证期间具备除斥期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除权的法律效果上。
第四种观点认为,保证期间是保证人行使权利的最长期限,充分体现了时间是利益衡量的基础。
第五种观点认为,保证期间是一种独立的权利行使期间。其不同于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因为其具有约定和法定两种形式。
通过以上对保证期间的论述大致可以概括为:诉讼时效说、除斥期间说和独立期间说三种主要观点。保证期间分为法定和约定二种形式,其中有学者主张二者的性质不同。法定保证期间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不定期一般保证中,法定保证期间应为特殊诉讼时效的范畴;在不定期连带保证中,法定保证期间应属于除斥期间的范畴”[1]约定保证期间的性质主要是限制保证人承担责任的最长期限,充分体现民法所主张的意思自治原则。
二、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
保证期间是债权人行使其权利的最长期限,可单独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和责任期间,不必将其纳入到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范畴之中。当然,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也不是完全相互排斥、不能兼容的状态期间。笔者认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存和衔接问题。
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此情形下为二者的并存和衔接创造了条件。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规定的方式不同:保证期间具有法定和约定二种情形,而诉讼时效仅有法律的明确规定。(2)产生的法律实效不同:保证期间届满债权人丧失其实体权利,诉讼时效届满债权人丧失其胜诉权。尽管二者存在一定的冲突和差异,但保证期间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诉讼时效的基本属性,保证期间采用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符合保证期间的逻辑形式和价值要求。
目前,从我国的主流观点来看,保证期间和保证诉讼时效是可以并存和衔接的。因两种期间存在于不同的时间段中,其针对的问题存在差异且性质不同,二者并存并不会对民事权利的主张产生阻碍且利于权利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民事权利本位的立法宗旨。
我国《担保法解释》第三十四条的基本内涵是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未主张其债权,保证人可免除其保证责任,以此退出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其债权,此时债权人的债权受二年诉讼时效的限制,保证人也会因时效的经过,免除其责任。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保证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