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_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Contents 第一节 注射给药(parenteral administration) 优点:起效迅速,药效可靠,生物利用度高,可避开胃肠道的影响;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和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 缺点:伴有注射疼痛与不适;若药物误用或注射剂量不当,常难以纠正或弥补;不能自行注射;成本较高。 一、注射给药的途径与药物吸收 注射部位不同,所能容纳的注射液体积及药物的分散状态不同,药物吸收的速度也不同。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二) 药物的理化性质 (三) 剂型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二) 药物的理化性质 (二) 药物的理化性质 (三) 剂型因素 第二节 皮肤给药 包括软膏剂、硬膏剂、贴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一、皮肤的结构 :由活细胞组成,细胞膜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细胞内主要是水性蛋白质溶液,可能成为脂溶性药物的渗透屏障。 与体外环境直接接触,是药物渗透的主要屏障; 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量脂质相互镶嵌组成致密细胞膜,类脂质和水构成细胞间质。 皮肤附属器与整个皮肤表面积相比,仅占1%以下,故大多数情况下不成为主要吸收途径; 但大分子、离子型药物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可能经由该途径转运。 该途径吸收的药物数量虽不多,但吸收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在吸收的开始阶段对于缩短药物的时滞具有一定作用。 (一) 生理因素 (二) 剂型因素 (三) 透皮吸收促进剂 (四) 离子导入技术 (五) 超声导入技术 (一)生理因素 皮肤的渗透性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因素 (二)剂型因素 (三)透皮吸收促进剂(transdermal enhancer) 1. 体外研究 2. 体内研究 第三节 口腔黏膜给药(oral mucosal administration) 优点:避开肝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作用,给药方便,起效迅速,无痛无刺激,患者耐受性好; 剂型: 局部作用:多为溶液型或混悬型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剂等 全身作用:舌下片、黏附片、贴膏等。 一、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 口腔黏膜总面积约为200cm2,表面覆盖着复层鳞状上皮,一部分分化形成角质层,构成口腔保护屏障,外来物质很难透过;另一部分为未角质化组织,渗透性能较强。 口腔黏膜按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 咀嚼黏膜:硬腭和齿龈表面,高度角质化; 内衬黏膜:除舌背部以外的口腔组织表面,未角质化; 特性黏膜:舌背部,既有角质化上皮也有未角质化上皮,具有咀嚼黏膜和内衬黏膜的共同特性。 颊粘膜(buccal mucosa)和舌下黏膜(sublingual mucosa)上皮均未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全身吸收。 其他可能作为口腔给药的黏膜为齿龈和硬腭黏膜,上皮均为角质化组织。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二) 剂型因素 (一) 生理因素 口腔黏膜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口腔黏膜渗透性能介于皮肤和小肠黏膜之间,复层扁平细胞构成药物透过的主要屏障。 口腔黏膜渗透性:舌下颊齿龈腭。 对药物的味觉要求较高:制剂应矫味。 口腔中的酶:使一些化合物在口腔中代谢失活。 口腔黏膜的物理损伤和炎症:使吸收增加。 pH和渗透压: 唾液冲洗作用(最重要因素) 口腔中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有湿润口腔、帮助食物消化、润滑食物以利咀嚼和吞咽以及保护口腔组织的作用; 唾液冲洗作用常使口腔黏膜给药制剂保留时间缩短; 唾液分泌量的时间差异和个体差异:对依赖于唾液释放的药物制剂影响很大; 唾液pH为5.8~7.4,缓冲能力较差,药物制剂可能改变口腔局部环境的pH; 唾液中酶活性较低,一般对药物释放无影响; 唾液中的粘蛋白有利于黏膜贴附制剂的附着,也可能与药物发生特异性或非特异相结合,影响药物吸收。 (二) 剂型因素 (1)舌下黏膜给药 优点:舌下黏膜渗透性强,药物吸收迅速,给药方便,避免肝首过和胃肠道降解; 缺点: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保留时间短; 剂型:为需迅速起效的脂溶性药物设计,如迅速崩解的片剂、胶囊剂、喷雾剂等,要求药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 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保留时间短; 要求制剂或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即能释放达到局部治疗浓度,或者能够在作用部位保持较长时间。 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法——离体口腔黏膜扩散实验 实验材料:猪、狗、家兔、恒河猴、豚鼠、仓鼠、大鼠的口腔黏膜; 实验装置:垂直或平行扩散池,流通扩散池。 (二)在体法和体内法 口腔灌流给药装置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局部作用: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等; 全身作用:甾体激素、抗高血压、镇痛、抗生素、抗病毒、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鼻腔给药。 优点: 鼻黏膜内血管丰富,渗透性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09_OrCAD-PSpice_溷合电路仿真.ppt
- 2010+Report+on+China+Photovoltaic+Inverter+Industry.doc
- 200公里客货共线接触网验收标准.doc
- 20101102160006316c49e5a833517c.doc
- 20100209_WinFast_VP200_Zero_Client_CHT.ppt
- 2010版_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验收标准.doc
- 2010年版监理工程师操作问答-北京市监理协会编.doc
- 2010年秋全校任选课-虚拟仪器设计—概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测控工程与仪器系.ppt
- 2011%E5%B9%B49%E7%BA%A7%E7%BD%91%E7%BB%9C%E6%8A%80%E6%9C%AFC%E8%AF%AD%E8%A8%80%E6%9C%80%E6%96%B0%E5%8D%97%E5%BC%80%E4%B8%8A%E6%9C%BA100%E9%A2%98.doc
- 2011-03-11_C8FE3FE6-A3A6-4FBC-A32C-7425851E7D23.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