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动画的发展历史补充资料
动画的发展历史很长,从人类有文明以来,透过各种形式图像的记录,已显示出人类潜意识中表现物体动作和时间过程的欲望。法国考古学家普度欧马(Prudhommeau )在1962年的研究报告指出,两万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洞穴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图,是人类试图用笔(或石块)捕捉凝结动作的滥觞发轫、先导、先河 (常用于指起因,引领潮流之意)。其它如埃及墓画、希腊古瓶上的连续动作之分解图画,也是同类型的例子。在一张图上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画在一起,这种“同时进行”性的概念间接显示了人类“动着”的欲望。达文西有名的黄金比例人里几何图上的四只胳膊,就表示双手上下摆动的动作。十六世纪西方更首度出现手翻书的雏形,这和动画的概念也有相通之处。在中国的绘画史上,艺术家一向有把静态的绘画赋予生命的传统,如“六法论”中主张的气韵生动,聊斋的“画中仙”中人物走出卷轴与人过往,但大抵上是以想像力弥补实际操作。真正使图上画像生动起来的点睛工夫,还是在西方世界一步步发展出来的。动画的故事(也是所有电影的)开始于十七世纪阿塔纳斯珂雪( Athanasius Kircher)发明的“魔术幻灯”,这个人是个耶稣会的教士。所谓“魔术幻灯”是个铁箱,里头搁盏灯,在箱的一边开一小洞,洞上覆盖透镜。将一片绘有图案的玻璃放在透镜后面,经由灯光通过玻璃和透镜,图案会投射在墙上。魔术幻灯流传到今天已经变成玩具,而且它的现代名字叫projector,投影机。魔术幻灯经过不断改良,到了十七世纪末,由钟和斯桑(Johannes Zahn)扩大装置,把许多玻璃画片放在旋转盘上,出现在墙上的是一种运动的幻觉。18世纪末,魔术幻灯的灵趣在法国风行起来,戏法越变越多,因为灯光的关系,影子可以互溶,加上一些小道员,所以刚死的可怕的政治人物投射在一片白烟中、镜子里、布或玻璃上,还会动,还有骷髅身,调整这些透镜就可以弄得满室阴气森森鬼影幢幢。到了十九世纪,魔术灯的魅力不衰,在欧美等地大受欢迎。音乐厅、杂耍戏院、综艺场中,魔术灯表演仍是大家爱看的娱乐节目。由于大家爱看,便要为它搽脂抹粉,加强娱乐性,如“活动画景”(panoramas)、透视画(dioramas)、印象强烈的巨画以及加强光影效果等等,这种说故事的方式,有如中国皮影戏,其丰富的趣味永远吸引着眼睛的注意力。中国唐朝发明的皮影戏,是一种由幕后照射光源的影子戏,和魔术幻灯系列发明从幕前投射光源的方法、技术虽然有别,却反映出东西方不同国度,对操纵光影相同的痴迷。皮影戏在十七世纪,被引介到欧洲巡回演出,也曾经风靡了不少观众,其影像的清晰度和精致感,亦不亚于同时期的魔术幻灯。在进一步说明魔术幻灯和动画发展的关系之前,必须提到1824年彼得罗杰(Peter Roget)出版的一本谈眼球构造的小书<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 Persistence of Vision with Regard to Moving Objects)。书中提出如下观点:形象刺激在最初显露后,能在视网膜上停留若干时间。这样,各种分开的刺激相当迅速地连续显现时,在视网膜上的刺激信号会重叠起来,形象就成为连续进行的了。上述的观念,就是动画赖为基石的视觉暂留现象。而罗杰的书引起了一阵实验热,很多人针对潜在的欧洲和美国市场做了一堆动画短片和利用视觉暂留发明的“哲学式”器物,如“幻透镜”(phenakistiscope)(注一)与“西洋镜”( zoetrope,回转式画筒)(注二)。在纸卷上画上一系列连续的素描绘画,然后通过细缝看到活动的形象。还有“实用镜”(praxinoscope)(注三)、和“魔术画片”(thaumatrope)(注四)、“手翻书”(flip Look),也都利用旋转画盘和视觉暂留原理,达到娱乐上赏心悦目的戏剧效果。另一个显示光的奇幻的是照相术的普及,但照相只是拍摄静物的写真。那么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做出捕捉动作的事迹呢?答案众说纷云,确知的人是爱德华穆布里治(Eadweard Muybridge),他不断从事这方面的实验并有具体的成果。自1873年开始,他拍摄了一套马在蹓跶飞奔的微型立体幻影;在1877- 79年间,他更将马在奔跑中的连续照片翻制成回转式画筒的长条尺寸,将之搬上“幻灯镜”上演出。他并尝试改良艾末儿雷诺(Emile Reynaud)的“实用镜”,大胆结合魔术的幻∕光影,西洋镜∕动态,和摄影于一炉。他发明的“变焦实用镜”( zoompraxinoscope),被电影史称为“第一架动态影像放映机”。后来爱迪生在发明相关器材时,也受到穆布里治的不少启发。而穆布里治拍摄的连续照片和研究,后来集成两套摄影集<运动中的动物>(1899),和<运动中的人体>(1901),进而出书成为后学者必要的参考典范。1884- 85年间,艺术家汤玛斯艾金斯(Th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