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明清时期.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复习明清时期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明清时期) 1.《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大约成书于明初。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另有存世的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叶逢春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演义”本为基础,也吸取了“史传”本的若干内容,对回目和正文作了较大的修改,编成后人简称的《三国演义》。 《水浒传》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典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 1.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比如写李逵莽撞,有时也写他真率;写鲁智深粗豪,有时也写他的机智,写他的精细。 2.在具体描写手法上故意创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写二解争虎等。 3.小说在描写某些人物时,能展现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林冲:在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他怕得罪上司,息事宁人;发配沧州时,他仍抱有幻想,希望能够回去“重见天日”;恶势力步步进逼,他处处忍让;最后到忍无可忍,使他积愤喷发,手刃仇人,奔上梁山。 4.和《三国演义》一样尚不脱“超人”的气息,如鲁达倒拔杨柳,武松徒手打虎等;与此同时又把超凡的人物放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上,让他们在李小二、武大郎、潘金莲、阎婆惜、牛二等市井细民中周旋。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 《水浒传》所写的本来就是社会的重大问题,故必然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1. 一批进步的文人纷纷借它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抨击言行不一、人性扭曲的“假道学”。 2.对于此起彼伏的造反者来说,《水浒传》也对他们起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一批批义军将《水浒》作为造反起义的教科书,从中汲取力量,高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特别是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水浒》英雄的口号已被广泛地写在农民军的义旗之上,许多义军首领袭用了《水浒传》的人名或诨号,成为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一种奇观。 《水浒传》的文学地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水浒传》也具有崇高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和《三国志演义》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但它比之《三国》,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幷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地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2.《水浒传》盛行以后,各种文学艺术样式都把它作为题材的渊薮。以戏剧作品而言,明清的传奇就有李开光的《宝剑记》等三十余种。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都有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至于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绘画、说唱及各种民间文艺等,更是不可胜数。小说作品中,世情小说《金瓶梅》就是“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 5.李梦阳和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1.前七子的某些复古论点透露出他们对文学现状的不满与对文学本质新的理解。李梦阳认为认为“今之文”受宋儒理学风气的影响,用同一种道德模式去塑造不同的人物,其结果造成“文其人如其人”的古文精神的丧失。在贬斥文学“主理”现象的同时,李梦阳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他将民间创作与文人学子作品进行对比,以为“真诗乃在民间”。反映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一种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2.前七子以复古入手来改变文学现状的态度也包含着某些弊端,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这些都多多少少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 3.从前七子创作情况来看,重视时政题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跟前七子中一些成员自身的政治命运和干预时政的勇气有关。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或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浓厚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除时政题材外,李梦阳等前七子也注意将文学表现的视线转向丰富的民间生活,从中汲取创作素材。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得失:从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上看,首先它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李梦阳等前七子在文坛高举复古大旗,与他们重视文学的独立地位、积极探索文学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联系。 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如后七子提出重“辞”而轻“理”的主张,虽有过多地注

文档评论(0)

sf1971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