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5 清末明初译学翻译上[精].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Good Evening 晚清民初/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译学理论 一 双向流动的历史过程 二 当时国内的四大政治势力 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 曾国藩等代表的洋务派 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无抚,一字少穆,晚号竣村老人,福建候官人。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范文澜 “钦取翻译第一名”,曾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 “讲求外国情况之始”--康有为 冯桂芬的《采西学议》 冯氏(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至右中允。曾参与组织攻打太平军活动。早年受教于林则徐,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的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有影响。在上海曾 “设广方言馆,求博通西学之才,储以济变 ”。 《采学西议》中的翻译思想 “ 顾今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比矣……驺衍谈天,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当时疑为荒唐之言。顾氏炎武,不知西海。夫西洋,即西海,彼时已习于人口,《职方外纪》等书已入中国,顾氏或未见,或见而不信,皆未可知。今则地球九万里,莫非舟车所通,人力所到。《周髀》、《礼》疏、驺衍所称,一一实其地。 据西人舆图所列,不下百国。此百国中,经译之书,惟明末意大里亚及今英吉利两国书,凡数十种,其述耶稣教者,率猬鄙无足道。此外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至理。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昔郑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子产能举晋国实沈台骀之故。列国犹有其人,可以中华大一统之邦而无之乎?亦学士之羞也。” 一 提出翻译的必要性及艰巨性 二 着重提到翻译科技类书籍,而对宗教类书籍不屑一顾 《采西学议》中关于翻译人才的看法 今之习于夷者曰通事。其人率皆市井佻tiāo达游闲,不齿乡里,无所得衣食者,始为之。其质鲁,其识浅,其心术又鄙,声色货利之外,不知其他。且其能不过略通夷语,间识夷字,仅知货目数名,与俚浅文理而已。安望其留心学问乎?惟彼亦不足于若辈。特设义学,招贫苦童稚,兼习中外文字。不知村童沽竖,颖悟者绝少,(余尝于吾乡村塾义塾中物色异敏之士,数十年无所得。)而又渐染于夷场习气,故所得仍与若辈等。 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lǐn饩xì ,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三年之后,诸文童于诸国书,应口成诵者,许补本学。诸生如有神明变化,能实见之行事者,由通商大臣请赏给举人,如前议。中国多秀民,必有出于夷而转胜于夷者,诚今日论学一要务矣。 一 提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 二 指出以前培养方法的错误 三 建议创办“翻译公所” 《采西学议》中对翻译工作的看法 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懵měng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于是乎不得不寄耳目蠢愚谬妄之通事,词气轻重缓急,转辗传述,失其本指,几何不以小嫌酿大衅!夫驭夷为今天下第一要政,乃以枢纽付之若辈,无怪彼己之不知,情伪之不识,议和议战,汔qì不得其要领。此国家之隐忧也。 《采学西议》中的美好愿望 “至西人之擅长者,历算之学、格物之理,皆有成书,经译者十之一二耳。必能尽见其未议之书。如能由粗迹而入精微,我中华智巧聪明,必不出西人之下。安知冰寒于水,青出于蓝。” 鸦片战争后的翻译情况介绍 甲午战争之前 官方洋务机构+在华教会机构 甲午战争之后 维新运动 洋务派(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的翻译主张 一 恭亲王奕于咸丰十年提议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至同治七年设同文馆。 “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讫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同文馆的翻译活动 一 同文馆情况简介 二 同文馆翻译书籍 丁韪wěi良翻译《万国公法》、《陆地战役新选》、《西学考略》及《格物入门》 毕利于M.A.Billequin译《法国律例》、《化学指南》,编有《汉法词汇》 汪风藻译《新加坡律例》、《富国策》 德贞Dudqeon译《全体通考》及《药材通考》 欧礼菲C.H.Oliver译《电理测微》 ……(详见高华丽 p20) 洋务派的翻译主张 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