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读书心得.docVIP

《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读书心得.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读书心得.doc

《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读书心得 中国知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于北京时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拿起前几日买的《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我静静地阅读,没几天就把这本用镜头记录季羡林人生的书读完了。 我读过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尽管《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中有的文章我在其他书中读到过,但其中的照片我大多没有看到过。以照片为主,再配以适当的文本,完整地展现季先生的一生,这样的图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读起来更加亲切生动,形象有味。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在多学科、多领域长期耕耘,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 有人说,季羡林是一部大书,里面包含着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 有人说,季羡林是大海,站在岸边往远处看,看不到边际;往近处看,看不到深底。 有人说,走近季羡林,宛若走近一座学术文化的高峰…… 有人说,季羡林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平民知识分子精神。 有人说,中国学术界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华民族之福祉。 读完《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而我要说季羡林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是一个“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的人。 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季羡林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坏;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他进一步解释说:“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他说,拿这个尺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尽管也有不少私心杂念,但总起来看,“我考虑别人的利益还是多于一半的”,因此“我是一个好人”。想想我们自己,哪个人没有私心杂念,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可关键在于,你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有没有考虑他人的利益;你在达到个人利益的同时,有没有损害他人利益。 在季羡林先生看来,衡量一个人品行好坏的另一个标准,是说真话还是说谎话。他说:“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的。”能承认自己说过不少谎话,这本身就是真话,就需要勇气,就很了不起。季羡林先生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条路?”经过慎重思考,他的回答是:“还是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这就是真话,是一般人不敢说的真心话。 季羡林先生被誉为北大“镇校之宝”、国宝、国学大师,学富五车,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精通语言近十种,其学术著作在文化交流、佛教、语言学、糖史等方面均成为独家之言,堪称传世之作。季羡林先生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杰出的学术成就?他告诉我们:“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他说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无论干哪一行,没有勤奋,一事无成。”初听起来,季羡林先生这话好像是谦虚,是假话;但细细一想,这是人生的体验,是经验的总结,是肺腑之言,是真心话。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勤奋的楷模。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就是靠的勤奋。他四五十年来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五分钟。他五点吃早点,吃完立即工作,读书写作,几十年如一日。更为可贵的是,十年浩劫期间,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分配掏大粪,看门房,守电话,发信件,但他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他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那时候译完的。在80岁高龄之后,他撰写了一生中最长的一部长达80万字的著作《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他每天去一趟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无碍。《糖史》完成以后,他又把阵地从图书馆移到了家中,“运筹于斗室之中,决战于桌子之上”,奋战了一年多,《弥勒会见记剧本》英译本得以在德国出版。 有人说,在学术工作方面,季羡林先生对自己太“残酷”。已经到了九十高龄,眼睛和耳朵都已不太灵光,走路也有点儿“飘”,可他仍然是不明即起,亮起了朗润园里的第一盏灯,伏案读写,孜孜不倦。有人问,他这样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季羡林先生回答说:“我不愿说谎话,讲些为国为民的大道理。我只能说,这样做能使自己心里平静。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这又是多么实在的话,多么真实的话,这样的话,也许某些人听起来不太顺耳,不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