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张良诗”隐逸主题的文化精神.doc
论“张良诗”隐逸主题的文化精神
摘要:张良被誉为汉初三杰之冠,他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人生轨迹被后世无数诗人仰慕与咏叹。因此,以吟咏张良归隐为主题的“张良诗”代不乏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类张良诗对于张良归隐的观点大致有二:其一,认为张良旨在追求人格的自由与独立;其二,认为张良的目的在于避祸远害。其实,两种观点都融注了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人生境况下对张良不同的认识。时至今日,张良的人格魅力仍使千载之后的我们咏叹不已。
关键词:张良诗 人格独立 避祸远害 吟咏
引言
张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已经成了张良的代名词。以至于宋人黄震在《黄氏日钞》中直称张良为“三杰之冠”。[1]张良作为帝王师的形象千百年来深入人心,因此在历代文人的诗集中对他的吟咏就代不乏陈。今天所能见到的吟咏张良的诗歌有近百首,而其中以张良功成身退而隐逸山林为主题的诗歌就不下30首,这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一主题为何引起历代诗人的共鸣,他们对张良隐居的态度是否一致,有何差异,差异的原因何在,都有待进行深入的分析。下面具体进行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追求自由与独立人格
元代郭钰的《张良咏》就是将张良的归隐看做其自由独立人格的彰显。诗云:“昨日相从赤松子,今日已见淮阴死。控御天下汉业崇,不受控御真英雄。”[2]认为张良功成身退,不受任何势力的制约,追求独立的人格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张良的人格中体现最多的是他对先秦士人优秀士风的继承和发扬。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以匡救天下为己任。像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各派宗师莫不如此,即便是看似消极的庄子也不例外。张良虽然整日把“为韩报仇”当作自己入世的原因,但真正的“为韩报仇”却在那惊天动地的博浪沙一锥之后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为匡救天下而对刘邦殚精竭虑地辅佐。一直持续到汉朝的建立、全国的安定。
其二,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先秦杰出的“士”从来不屈体于王侯,而是以王侯的师友自居。张良与刘邦的关系在楚汉相争时期一直都是半宾客、半师友的关系。虽然张良认定刘邦是唯一值得辅佐的贤君,但另一方面张良又有意识地与刘邦保持着可进可退的距离,对此刘邦也是心领神会。刘邦平时说话极为粗鲁,对臣下动辄“乃父”,即便对吕后、萧何也不客气。然而对张良却非常地尊敬。通读《史记?留侯世家》中刘邦和张良的所有对话,刘邦询问前总是客气地称“子房”或“先生”。当刘邦取得天下,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时候,士人再也没有良禽择主而事的自由,而是必须对皇帝效忠,这与张良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理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最终辞官归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后世诗人对张良的这种人格魅力多有赞赏。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赠韦秘书子春二首》(之二) “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3]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就是战国士风。他视天子如僚友,不走寻常的科举之路,试图以一席话感召皇帝,加卿相之位而平步青云,建功立业之后,归隐山林。这种人生理想与张良的人生轨迹是十分契合的。当时虽然已无实现之可能,但他仍然心向往之。此外还有张九龄的《商洛山行怀古》“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薜萝。”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4]南宋隐逸诗人李弥逊《过留侯庙》“壮岁早从黄石计,功成却伴赤松游。当时不与人间充,应有文风静九州!”这些诗句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这种对建功立业与独立人格的追求体现了在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思想共同作用于士人内心的普遍现象。“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左思《咏史?其一》)这种人生范式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希图做一番定社稷、安黎元的功业,由此设计了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而道家则蔑视功名富贵,追求精神的超脱与心灵自由。儒学这种只顾前进不讲后退的人生追求势必导致人生的由盛转衰。因此,道家哲学鼓励士人超脱逍遥,就成了对儒学思想的缓冲与弥补。所以,功成身退,既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自然价值,也就成为士人心往神追的一种理想人生。
此外,也有诗人认为张良如陶渊明一样是“性本爱丘山”的。如陈子昂《答洛阳主人》:“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李德裕《余所居平泉村舍近蒙韦常侍大尹特改嘉名因诗以谢》:“未谢留侯疾,常怀仲蔚园。闲谣紫芝曲,归梦赤松村。”这些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的佛道生活,然而,这主要是因为诗人在人生道路上遭遇到了各种挫折,故从积极进取转为遁世归隐,是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因为,还没有任何资料表明张良天生有着纯粹的热爱山林之表现。
二、避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