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本语文八上(听听那冷雨)word教案1.docVIP

北师大版本语文八上(听听那冷雨)word教案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师大版本语文八上(听听那冷雨)word教案1

听听那冷雨 睢宁高级中学南校 梁雯 【教材分析】 《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必修二中“慢慢走,欣赏啊”模块的一篇文章。此模块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感情和美。而《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无论是在感情方面还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而如果一课时的时间既分析语言又分析语言,恐怕会略显拥挤,且分析不十分透彻,所以,本节课我选取一个点,通过分析《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的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就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作者余光中。 2、体会余光中在本文中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活 动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雨”在我们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中,是一个涵义十分丰富的意象,我们大家都学过很多和“雨”有关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说的是清新的春雨;“乱雨跳波溅入船”,“密雨斜侵薜荔墙”,这则写了夏天的急雨;而说到萧瑟的秋雨,我们就会想到“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丝丝细雨中,包涵着多少悲喜苦乐,蕴藏着多少无尽的回忆和向往,“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也不仅仅代表着某个季节,“雨”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心境,在不同的人的笔下,“雨”,有着不同的味道。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一个游子,一个诗人的笔触,来同他一起,“听听那冷雨”。 ? 二、作者简介 这个听雨的人,这个诗人,这个游子,就是余光中,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他。(投影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曾任台湾师范大学与政治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读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空间”,涉猎广泛。他的诗和散文多以抒写乡愁和思乡之情为主。 他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 三、文章题目叫做“听听那冷雨”,那么作者是从哪一部分开始写“听雨”的呢?请从课文中写“听雨”的部分,划出你认为写的很好的句子。(依据学生划出的认为好的句子,师生共同鉴赏,分析其语言特色) 【以下是教师课前准备的内容】 1、? 第五自然段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1)“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句式工整,意境优美,强调了雨的声音。这其实是作者化用的古人的诗句。(投影) “疏雨滴梧桐”:(唐)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骤雨打荷叶”:(元)元好问《骤雨打新荷》“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 (2)“凄凉”“凄清”“凄楚”“凄迷”,四个近音近义词的运用,首先使得文章具有了一种音韵美,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凄迷的雨中。 2、第五自然段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化用诗句的例子。此句化用了南宋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第五自然段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按照我们习惯的说法,这句话本该为“雨在窗外喊谁”,而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倒装句,倒装句一般在欧式的语言中运用较多。且这个句子还可以引发人的联想:“在窗外喊谁”,“窗外谁在喊”,这样,作者运用了欧化的句式,使句式灵活新颖,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4、第六自然段 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这段文字引经据典,化用诗文,文白夹杂而不显晦涩,自然随意,浑然天成。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夏宜急雨,如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

文档评论(0)

hushuidh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