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述评.doc
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述评
摘要: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公众还是普遍地信任科学但怀疑始终存在,到了20世纪80年代,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初见端倪并急转直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任危机达到高潮,在新世纪,这种信任危机蔓延到全世界。从危机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发现,公众的信任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键词:公众科学信任危机
1.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科学曾经一度因为具有的真理性、客观性、普遍性、确定性、可靠性等特征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信任。时至今日,只要是贴上科学标签的东西好像就能够自动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可以说,科学拥有的强大力量和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它成为了不容置疑、指责和批评的对象。然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使得公众开始怀疑科学,同时,陆续披露出来的大量的令人震惊的科学家的不端行为不仅使科学家的崇高形象毁灭,而且进而使公众认识到其背后的深层次的科研环境和体制不再是无可争辩的。尤其是以“疯牛病”的爆发为标志,科学研究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极端风险问题凸显出来,加速了公众对科学原有信任的丧失。科学社会学家齐曼在其《真科学》的首页中也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科学遭受抨击。人们正在对科学的力量丧失信心… … 甚至资深学者也在怀疑科学的主张”。 [1]
2.直到20世纪70年代,公众普遍信任科学但怀疑始终存在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公众对科学的态度还是十分地信任。这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负作用没有大面积产生引起公众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二战后科技的发明创造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并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普通公众陶醉其中。那时候,公众普遍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充满了敬畏和景仰。欧共体于1977和1979年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整体而言,在欧洲不存在对科学的信任危机”。[2]
但是,公众对科学的怀疑始终存在。在某些领域,“公众对科学的某些应用持谨慎态度,甚至是反对,比如:动物实验、核反应堆和人类胚胎研究。”[3]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争使得核科学这个“大科学”的典范获得了国家政治上的合法性进而朝着核膨胀主义方向发展给人们心头罩上“核冬天”的恐怖阴影。在英美,用核能的正面形象对公众进行轰炸式的宣传鼓励公众相信核能是干净高效和无害安全的,但是公众对核技术的神话允诺是怀疑和犹豫的,他们从未做到全心全意的信任与参与,而是以昧味的方式保持沉默。在1955和1956年的英国,两处最先提议建造的核设施在当地遭到充分的反对。紧接着,1957年温茨凯尔的反应堆起火并对坎布里亚以及更远的地方造成大面积辐射时,公众的怀疑得到了初步的应验。
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公众认识到这是在科学技术错误价值观支配下产生的恶果,他们行动起来形成了美国的环保运动和欧洲的绿色运动。20世纪70年代,公众更加意识到许多科学领域,尤其是商务技术,比如像转基因生物、DNA重组研究等涉及到公众生命和健康的发明和发现带来的巨大威胁,所以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机制产生了质疑和担忧从而失去了对科学的欣赏态度。不幸的是,公众的担忧又一次在1979年美国的三哩岛事件上得到了证实。
3.20世纪80年代,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初见端倪并急转直下
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的令人震惊的科学家的欺骗性案例和掩盖事实真相的情形被曝光,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使得科学家的形象大打折扣,随后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波及全球性的核事故进一步让公众意识到科学信誓旦旦的承诺保证并不可靠。1981年布里德和韦德出版了《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在书中,他们不仅指出了历史上一些大科学家的舞弊事实,而且也披露了像密立根这样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隐瞒了不够理想的实验结果,以及被许多报刊称作“美国科学界水门事件”的萨默林“老鼠免疫”实验。紧接着1982年,拉福莱特也出版了《出版物中的盗窃:科学发表物中的欺瞒、剽窃和不端行为》,在该书开头就说明了这些学术腐败引起的信任危机:“目前看来,这种社会对科学的危机已经崩溃,人们开始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对其原来所拥有的高度信赖性产生了怀疑”。公众的怀疑不仅指向了科学家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是指向了其背后深层次的科学界的运行机制和制度性原因。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机组发生爆炸,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核灾难。这次事故使得以核能为代表的科技风险问题成为社会争论的主题,公众对科技进步的乐观态度彻底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焦虑、恐惧、批评与怀疑。公众发现盲目信任科学家对风险预测作出的安全声明和承诺只是一种幻想。这种安全只是可能的安全,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