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廉银:清代官员薪酬改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养廉银:清代官员薪酬改革.doc

养廉银:清代官员薪酬改革   一一段时间以来,公务员要求涨工资的呼声屡屡见诸报端,“高薪养廉”的说法也被多次提起。那么,“养廉”一词从何而来?廉洁本是官员的本分,为何还要靠“高薪”来“养”?“高薪养廉”在今天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成功施行,那在历史上有无先例?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养廉”的说法,明确采用“高薪养廉”理念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   官员低薪制导致陋规泛滥   清朝入关后,基本承袭了明朝的官僚制度。仅以官员俸禄论,在京官员的年俸,最高的一品官有180两银子,最低的从九品官只有31两银子。此外,朝廷还会按月发些禄米,相当于实物补贴。外地文官连禄米都没有,外地武官的年俸只有京官的一半。   1两银子的购买力,按照清代初年的大米价格,相当于今天的300块钱。这样说来,在京官员和外地文官的法定年薪,最高也就5.4万元,最低的不到1万元。别说请客吃饭、雇佣师爷、送礼打点,就连养活一家人都不够。既要活得体面,又不想贪污受贿,大多数官员只好在灰色地带谋取收入。   礼尚往来是清代官场的潜规则之一。地方官给京官送礼送钱,夏天送“冰敬”,作为降温费;冬天送“炭敬”,作为烤火费;离京送“别敬”,年节送“年敬”、“节敬”,送个西瓜就叫“瓜敬”。这些名目繁多的“敬”,其实都是行贿。由于名字比较雅致,送的银子也不算多,故而时人称为“陋规”。   这样,尽管清初的京官薪水很少,但有了各种“敬”的贴补,日子过得不算差。可是,地方官的薪水也不高啊,他们进京“孝敬”的银子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耗羡”成为陋规一大源头   明朝后期以来,老百姓必须用白银缴纳赋税。国库收储白银时,必须把碎银子熔化后重新铸成银锭,其间会产生损耗,简称“火耗”。火耗虽少,官府肯定不愿承担,那就要摊派到老百姓头上。因此,官府在征税时会加征“火耗”,而且征收的要比实际损耗的多。这无异于对老百姓的新一轮加税。   收上来的火耗,除了弥补正常的熔铸耗损外,还会有些剩余,称之为“耗羡”。这些“耗羡”大多流入州县官的腰包。无论是日常办公、雇佣师爷、贴补家用,还是打点上级,这笔钱都是必不可少的财源。到了康熙后期,由于钱粮赋税屡被挪用,导致州县财政亏空严重,这笔“耗羡”银还得拿来弥补亏空。显然,“耗羡”成了清代官场陋规的一大源头。   滥各种改革建议很快就摆到了康熙面前。有的主张明定征收火耗的成数,限制滥收;有的提出将“耗羡”一分为二,除了留足州县用度,其余上缴省里统一支配,用于公共事务。   康熙晚年,没了继续“折腾”的心气。在他看来,这些建议都是承认火耗征收合法,由朝廷背负加派税负的恶名。因此,他不愿采纳,事实上就将问题留给了雍正。   那么,雍正会拿出怎样的办法呢?   耗羡归公   耗羡归公及其配套改革,就是雍正针对火耗积弊推出的“实政”。   府库亏空是当时的头等经济难题。尽管他要求各级官员限期赔补,甚至不惜查抄贪官家产,但更多无头亏空,还得靠耗羡弥补。可是,加征火耗必然会加重百姓负担,他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既要削减火耗,又要靠火耗补亏空,雍正陷入了两难境地。   雍正元年(1723年),就有大臣上折子,奏请“耗羡归公”。   湖广总督杨宗仁建议,从原有耗羡银里拿出两成,交到省里,“以充一切公事之费,此外丝毫不许派捐”。山西巡抚诺岷建议,将各州县全年耗羡银统统上缴省里,一部分用于抵补亏空,一部分用于养廉银发给各级官员。河南巡抚石文焯提出将全省耗羡一分为三,分别作为养廉银、各级官府办公费和弥补亏空的专款。   雍正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下令让山西、河南先行试点。   然而,山西、河南的做法招致多数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耗羡是州县所得,省里不应插手;火耗并非正税,朝廷允许征收,相当于公开加税,变相默许官员贪婪。   反对声浪如潮,雍正并未立即反驳,而是把朝中大臣的意见下发全国讨论。可是,全国多数地方官都不赞成耗羡归公。这项改革面临高度孤立的危险。   雍正的改革决心没有因此动摇。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他发布谕旨,要求各州县的耗羡必须全部送往省里,不得私自留存。   耗羡归公的制度设计   雍正在两省试点的基础上,对耗羡归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设计。   火耗征收只减不增。“倘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各省火耗征收的平均成数由两三成减少到一成,百姓的实际负担明显减轻。   耗羡银两收支两条线。耗羡收归省里后,统一分为三部分拨付:一是给官员的养廉银,二是弥补州县财政亏空,三是留作地方公用。这与石文焯的提议如出一辙。雍正初年,各省征收的耗羡里,近半用于弥补亏空,只有四分之一用于发放养廉银。   朝廷规定,如果财政亏空尽数弥补,相应的开销就可转为养廉银。这种将公私利益捆绑一起的做法,推动了各地财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