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地层发育概况 本区地层属华北型。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迭统、白垩系和第三系。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上石炭统至二迭系,中生界的上三迭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区的地层层序、地层单位的划分、各地层的主要特征及接触关系。现按由老到新的顺序简述如下: (一)下元古界(Pt) 下元古界主要分布于盆地外围,即南部、东部,零星见于北部,是山海关地区广泛出露的下元古界混合岩化花岗岩的一部分。关于其成因和时代归属,目前仍有争议。河北二区测队测得其绝对值为17.5亿年以上,故应把它归入到元古界,工区内主要出露的是混合岩化钾长花岗岩及混合岩化片麻岩,呈基岩产出,因主体分布在辽宁绥中一带,故通称绥中花岗岩(r2)。 (二)上元古界青白口群(q) 1.下马岭组(qx) 下马岭组是工区内出露的最古老的沉积地层单位,角度不整合于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张崖子鸡冠山一带,出露较好。标准剖面在张崖子。本组厚91米,由两个韵律层组成。第一个韵律的底部以灰白色粗粒长石石英净砂岩为主,除最底部含有少量砾石外,一般分选都很好,并可见许多海呈波痕,交错层理,含海绿石,属滨海相沉积。下马岭组区域上的标准剖面在北京昌平县境内。 2.景儿峪组(qj)本组整合于下马岭组之上,主要分布在工区东部地区,出露的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厚度约为28米。岩性由粗到细、由碎屑岩到粘土岩到碳酸盐,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与上覆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顶界标志为粉红色薄层状的泥灰岩,与下伏下马岭组的分界标志是以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砂岩,且含较多的铁质及海绿石。反映了这个时期水体由浅到深的变化过程。 (三)古生界(Pz) 1.寒武系(∈) (1)府君山组(∈1f) 区内本组标准剖面在东部落北,厚度为146米。岩性主要为深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丰富的莱得利基虫(Redlichia)化石。本组属浅海相沉积,含有大量有机质,敲击有刺鼻臭味,若保存条件好,地温适宜,有生油能力。 在区域上本组可与昌平组对比。 (2)馒头组(∈1m) 本组平行不整合于府君山组之上,岩性主要是砖红色泥墙、页岩为主,底部具角砾岩和砾岩。页岩含石岩假晶,并夹少量白云质灰岩。砖红色泥岩、页岩是本组重要特征,其顶部以砖红色块状无层理的泥岩与毛庄组分界。由于本组岩石质软层薄,抗风化侵蚀的能力较弱,地貌上多表现为相对低洼的地形,同时由于岩体侵入、构造破坏而出露零星。 本组尚未发现生物化石。但整个华北区都相当稳定,是典型的标志层。 本组的泥岩、页岩结构致密,可作为储油盖层。 (3)毛庄组(∈1mo) 本组整合于馒头组之上,本区毛庄组标准剖面在沙河寨西。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含少量白云母碎片。颜色比馒头组暗,俗称猪肝色。本组化石丰富,以褶颊虫类三叶虫为主,有辽西虫未定种,幕府山虫未定种等。其次是核形葛万藻未定种,并伴有腕足类化石。 本组主要为潮上带沉积,而白云质灰岩及黄绿色页岩则为泻湖沉积。 (4)徐庄组(∈2x) 本区较好的剖面在东部落西。徐庄组与下伏毛庄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而毛庄组顶部则是单一的紫红色页岩。本组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机或扁豆体。本组化石丰富,有三叶虫及腕足类,以三叶虫为主,如波氏毕雷式虫、原附栉虫、辽阳虫等。 (5)张夏组(∈2x) 本组整合于徐庄组之上,以中厚层状的鲕状灰岩为张夏组底部。由于徐庄组的岩性较张夏组的岩性抗风化力弱,所以两组分界处在地形上也有明显反映,即张夏组底部为一陡坎。本组厚130米,属浅海相沉积。下部岩性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浆条带灰岩。 本组化石丰富,有德式虫、沟颊虫、双耳虫、叉尾虫、球接子虫、小裂头虫等。 (6)崮山组(∈3g) 本组整合于张夏组之上,岩性特征是:下部和上部都以紫红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有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藻灰岩等)。本组底部与下伏张夏组顶部的岩性差别很大,颜色和构造、成分变化明显。两组之间有明显的水下冲刷面,分层标志明显。本组厚102米,属浅海相沉积。 本组化石非常丰富,主要三叶虫,其次是腕足类及叠层石。如蝙蝠虫、蝴蝶虫、王冠头虫等。 (7)长山组(∈3c) 本组整合于崮山组之上,底部标志为紫色生物碎屑灰岩,含海绿石,而崮山组顶部与本组的接触部位是灰色厚层状藻灰岩、含蝙蝠虫、蝴蝶虫等化石。本组厚18米。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其中藻为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