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精选]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二、先秦儒家人伦 先秦儒家 先秦(即春秋战国)时期,强烈的人文意识开始迸发,诸子学者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百家争鸣,蔚为壮观,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基本格局的基础。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以孔孟之学为学术代表,传世经典著作主要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 《春秋》、《论语》、《孟子》等。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孔子的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幼年丧父,生活贫贱,30岁开讲私学,51岁任鲁国中都宰,54岁带弟子游说列国,14年间各诸侯国君主都不采纳其主张,再回鲁国时已68岁。 天命观 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观,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孔子的思想 仁礼学说 礼原为周的典章制度。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把礼当作维护等级、区别华夷的标志,试图“克己复礼”,为周礼“正名”,匡正变化者的现实,给春秋时广泛使用的“仁”赋予了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推己达人的忠恕之道,并且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仁由己”,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提出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方法加强自我修养。“仁”还包含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就是要行“德政”,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无幼以及人之幼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孟子的思想 孟轲(前372-前289),是孔子第四代弟子,曾游说齐梁等七国,曾为齐宣王客卿,其学说当时并不为所用。晚年与弟子埋头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亚圣”,是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他主要提出了仁政主张、性善学说、“万物皆备于我”等观点,与孔子思想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并对孔子思想有新的发挥。如果说孔子的德治思想还属于伦理学范畴,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就已经属于政治学范畴了,而他所提出的尽心知性、仁义结合思想则是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孟子的思想 仁政学说 孟子将“仁”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提出“仁政说”,反映出伦理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反对“以力服人”,倡导“以德服人”,使百姓能够生活下去,以保持小生产的相对稳定性;在政治关系方面,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步人本主义观点,劝诸侯“以德王天下”,着眼于争取民心,“保民而王”。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孟子的思想 性善学说 孟子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主要贡献是以性善论作为“仁政”学说的基础,把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十分深刻的探讨。孟子认为,人们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生来就有,其中包含着仁、义、礼、智“四端”的萌芽。 “四端”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是处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社会关系的规范,强调仁义并举的重要性,通过知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构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到道德境界,主张积极有为的人生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进步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荀子的思想 荀况(前298-前238),《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内容。《荀子》中的5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 荀子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初三语文下册《儒林外史》名著阅读知识梳理+中考真题演练.docx VIP
- 个人债务两清协议结清证明范本.docx VIP
- 大班幼儿参与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现状及提升策略.docx VIP
- 2025广西盐业集团玉林盐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docx VIP
- 民用航空器系统/部件通用代码-中国民航维修网.PDF
- 浅谈地方媒体的发展与中老年人的关系.docx VIP
- 2025年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pdf VIP
- 学习课件进路联锁与联锁表的编制方法表.ppt VIP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方案范本.pdf VIP
- 小学四年级英语阅读理解30篇及小学四年级英语作文.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