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金忠明)[精选]
教师必须摒弃“干一行、怨一行、弃一行”的错误念头,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正确职业价值观,视教育挑战为激活学习潜能、提升自身素质的契机。 (一)提高适应变革的能力 能力的锻炼和养成依附于特定的实践锻炼。要想提高适应变革的能力,就需要从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变”起,比如总是从同一侧上床,总是用右手开门,敲键盘时总是用右手敲“空格键”按钮,出门总是要带上MP3听歌等。可对这些已成惯性的生活小事进行有意识的变化,让生活摆脱惯性的操纵,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 (二)视工作为游戏 怀着游玩、探险的心态投身教育变革实践。 柏拉图《对话录》:什么是正确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以游戏的方式来经营你的生活。 (三)与困境共舞 加拿大教育学者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认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其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迈克尔·富兰,2000)。 问题和冲突会撞出创新的火花,助人提升和发展。要有敢于“与狼共舞”的精神,直面、了解并最终克服困难。 六、通过转变角色定位避免角色冲突 中国传统社会对教师“应然”状态的角色定位具有“完人”色彩,这可能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师道”传统。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多种:知识的传授者和启发者(这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定位),家长的代理人,学校政策的具体执行者,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治疗工作者等。这还不包括教师在自己的家庭和社区中所扮演的角色。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更接近“实然”状态了。但是,教师仍扮演多重角色,面对多种角色期待时如不能有效进行自我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教师要学会学会授权 (例证:诸葛亮事必躬亲,其实是不善授权的结果,导致他过度操劳而英年早逝,也导致“白帝托孤成空谈,阿斗始终扶不起”) 七、通过提升综合业务能力应对倦怠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卫灵公》)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因而需要具备多种教育教学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教学环境,从而更加有效地远离职业倦怠。 (例证:从优秀教师到快乐教师) 智联招聘最近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职场人在规划职业时会倾向于那些入行越久越有价值(即职业寿命较长)的职业。这意味着,职业寿命已经成为人们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调查显示,教育/培训、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保险、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以及IT/互联网普遍被认为是具有长期发展空间、看重从业者经验和资历的行业,其中最被看好的是教育/培训行业,接近四成的职场员工都将其列为最具职业寿命的行业。(女性更重这一要素) 文汇报 2008.8.11 教师的苦恼与喜悦 (争利于市、争名于朝、争福于教) 谢 谢 ! 变革发展的社会必然意味着不断增加的压力。如果遇到巨大压力后选择消沉或逃避,可能就会从此一蹶不振,前途黯淡;反之,若选择从容应对和直面解决,则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 (一)知足长乐 唐代诗僧王梵志有诗曰:“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所谓“较些子”即心中好受些了,这是经典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慰”。(例证: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困惑——黑人、沙滩、阳光) (二)超脱一点 相传“八仙过海”中的吕洞宾,落第后遇到钟离权,钟在炉上煮黄粱饭,拿一枕头给洞宾睡,洞宾梦见自己做进士、当官、升侍郎、成亲、为宰相、被诬害、获罪、家破人亡、穷困潦倒……倏忽醒来,黄粱犹未熟,方知贵不足喜,贱不足忧,人世仿佛大梦。于是拜钟离权为师,入终南山修道。 (三)合理宣泄 疾风骤雨之后,大坝里水涨满了,对整个堤坝形成了强大压力,此时最好的办法是适当泄洪。 同理,随着心中的消极情绪不断淤积,人轻则容易产生倦怠情绪,重则染上精神病症,最好的方法宣泄部分压力,宣泄的途径包括: 一是找人倾诉;二是自我宣泄;三是高级宣泄。 (四)合理舍弃 西方有句谚语:聪明的人知道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则知道如何放弃那些并非需要的东西。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