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汉代法律制度报告.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汉代法律制度报告

“春秋决狱”: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的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也称为“经义决狱”。其核心是“论心定罪”,强调以行为人动机、目的的善恶作为判定有罪无罪及处刑免刑的主要依据。 “《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盐铁论·刑德》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春秋繁露》 基本精神:“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要旨:“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监守自盗 《春秋决狱》曰:甲为武库卒,盗强弩弦一,时与弩异处。当何罪?论曰:“兵所居,比司马,阑入者髡,重武备,贵精兵也。弩蘖机郭,弦轴异处,盗之,不至盗武库兵。”陈论曰:“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何以行之?甲盗武库兵,当弃市乎?”曰:“虽与弩异处,不得弦不可谓弩。矢射不中,与无矢同,不入,与无镞同。律曰,此边鄙兵所赃,值百钱者,当坐弃市。” 子误伤父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泉首。论日:臣愚以为,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休惕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垢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夫死再嫁 “甲夫乙将船,会海盛风,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态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 父为子隐 “甲无子,拾道旁儿乙,养为己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岭有子,螺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甲宜匿乙。沼不当坐。” 不能生育 “甲有子乙,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告于县官。断曰: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己绝矣虽杖甲,不应坐。” 纵糜为傅 “君猎得糜使大夫持以归。大夫道见其母随之而鸣,感而纵之。君温,议罪未定。君病,恐死,欲托孤幼,乃觉之,大夫其仁乎。遇糜以恩,况人乎?乃释之,以为子傅。于议何如?董仲舒曰;君子不房不卵,大夫不谏,使持归,非也。然而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徒之可也。” 影响: 主观上试图折中立法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矫正法律严苛的现实; 主观随意性,使本来就庞杂的汉律更为紊乱。 录(虑) 囚 秋冬 行刑 大赦 由上级司法机关对下级司法机关在押犯进行提审和复核 监察 制度 中央 地方 御史台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侍御史 州刺史 司隶校尉 六条问事 监察制度 “六条问事”: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梨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袄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悖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二、儒道入法 1、将阴阳学说、儒家学说及商周以来的“君权神授”说糅合在一起的“天人感应”理论,作为法律上维护君主专制的基础。 2、以阴阳论证“三纲”, 并进而以“三纲”作为立法原则。 3、阴阳之道与德主刑辅。 4、阴阳四时与秋冬行刑。 汉律的重大发展与特点 一、礼律混杂 三、伦理法制 1、“德主刑辅”。 2、等级制度。 3、宣扬“以孝治天下”。 4、家庭主义。 家长的特权与责任; 亲属间的法律责任:亲属相犯、“亲亲”相隐入律、族刑与荫亲。 汉代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初步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的基础。 第五章 汉代法律制度 历史背景 第一节 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 第二节 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 第三节 汉代刑事立法 第四节 汉代民事立法 第五节 汉代司法诉讼制度 第一节 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 无为而治 德 主 刑 辅 汉高祖 汉武帝 汉初至武帝亲政前的70年,黄老法律思想的推行(儒、道、法三家融合渗透):“无为而治” 、“务在宽厚”、“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明具法令,进退循法; 约法省刑,罚不患薄,平狱缓刑。 立法思想儒家化的主要表现: 德主刑辅,务德而不务刑; 以“三纲”为最高的立法原则; 秋冬行刑与顺天赦宥。 “德主刑 辅” —— 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思想 “今师异道,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