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气体吸收报告.ppt

  1.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气体吸收报告

* 19×0.30=5.7m Z需要=5.7mZ实际=7m,故该塔合适 * 第五节 填料塔 一、填料塔的结构和填料性能 二、气液两相在填料层内的流动 三、塔径的计算 四、填料塔的附件 * (一) 填料塔结构 (二) 填料性能 液体分布器 液体再分布器 支承板 除沫器 填料 一、 填料塔的结构及填料性能 * 2.填料特性 1)比表面积 a:单位堆积体积所具有的表面积, 1/m 2)空隙率ε: 单位体积填料所具有的空隙体积 ,m3/m3 3)干填料因子 :a/ε3 湿填料因子φ——液体喷淋下测得的 a/ε3 。 1.作用:提供传质面积; 促使分散、湍动、液膜更新。 * (三) 常用填料 环形 (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 鞍形 (矩鞍形、弧鞍形) 波纹形(板波纹、网状波纹) 形状 堆放:整砌、乱堆 材料:陶瓷、金属、塑料 * 拉西环 鲍尔环 阶梯环 ?环 * 板波纹 丝网波纹 鞍形环 槽式液体分布器 * (一)气体通过填料的压降 L0,空隙率ε↓,压降大。 L:载点 F:泛点 L=0 干填料 1)L点以下, u小, ΔP∝u1.8~2.0。 二、 气液两相在填料层内的流动 * u↑↑,塔内液泛,泛点气速。ΔP~u 斜率急剧增加,使填料塔不能正常操作。 3)液泛区 (二)泛点气速的计算 2)L点以上,u大,拦液现象,拦 液现象时的气速为载点气速, 超过载点气速后,ΔP∝u2.0 。 * ↓ ↓ u Ф—湿填料因子,1/m; —液体密度校正系数, ; * 三、 塔径的计算 D——吸收塔塔径,m; VS ——实际体积流量,m3/s; u ——空塔气速, m3/s。 * 四、填料塔的附件 (一)支承板 (二)液体分布器 * 管式 管式 槽式 莲蓬头式 盘式 盘式 * (三)液体再分布器 截锥式 斜板式 (四)除沫器 折板除沫器 丝网除沫器 * X Y1 Y2 X1 X2 T B Y ——操作线 1)操作线在X~Y 坐标上为一直线,斜率为L/G 。 L/G为吸收 操作的液气比; 逆流吸收操作线具有如下特点: 3)操作线上任意一点代表塔内某一截面上的气液组成。 2)吸收操作线在平衡线的上方。 4)平衡线与操作线共同决定吸收推动力。操作线离平衡线愈远,吸收的推动力愈大。 二、吸收剂的用量最小液气比 (一)已知量和待求量 已知量为G,Y1,X2,分离要求。待求量为吸收剂用量L。 (二)分离要求的表示方式 (1) (2)规定尾气中残留物质的组成Y2。 Y2=Y1(1-?) ?——A被吸收的百分率,称为回收率或吸收率。 * (三)最小液气比 操作线斜率为液气比 减小吸收剂量即L减小,操作线斜率减小,B点向右平移。继续减小L,B点最终与平衡线上某点重合,达到液气比的最小值 。 * 随吸收剂量L减小,传质推动力减小,为达到分离要求,填料层高度必须增大。当B点进入平衡线时,塔底端达到吸收平衡状态,X1达到最大值X*1 ,而传质推动力为0。为使尾气组成Y2达到分离要求,此时的填料层高度为无限大。 * 最小液气比 的计算: ①平衡曲线一般情况 X*1——与Y1相平衡的液相组成。 ②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时: * ③平衡曲线为凸形曲线情况 * (四)适宜液气比 适宜操作液气比 * 三、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传质单元数法 (一)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 Z Y Y+dY X X+dX Z dZ Y2 X2 X1 Y1 单位时间,dZ内吸收A的量: G——惰性气体流率,kmol/(s); L——吸收剂流率, kmol/(s); ?——塔横截面积,㎡; a——单位体积填料的有效传质面积,㎡/m3。 * ——体积传质系数,kmol/(m3·s) G、L、Ω为定值,体积传质系数在全塔近似为常数,或取平均值。 同理: (二)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 ——气相传质单元高度 ——气相传质单元数 Z=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平均推动力越大,传质单元数越小,所需要的填料层高度越小。因此 反映了取得一定吸收效果的难易程度。 以 为例 (1)传质单元数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 (2)传质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