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醫诊断学》大学教材
中 医 诊 断 学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2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2
一、诊断学原理 3
二、诊断学原则 3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4
第二章 四诊 4
第一节 望诊 4
一、整体望诊 4
二、局部望诊 7
三、望舌 11
四、望排出物 15
五、望小儿指纹 15
第二节 闻诊 16
一、听声音 16
二、嗅气味 19
第三节 问诊 19
一、问一般项目 20
二、问主诉和病史 20
三、问现在症状 21
第四节 切诊 30
一、脉诊 30
二、按诊 38
第三章 八纲 41
第一节 表里 41
一、表证 41
二、里证 42
[附]半表半里证 42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42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42
第二节 寒热 43
一、寒证 43
二、热证 43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43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43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45
第三节 虚实 45
一、虚证 46
二、实证 46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46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46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47
第四节 阴阳 49
一、阴证和阳证 49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50
三、亡阴与亡阳 50
第四章 辨证 51
第一节 病因辩证 51
一、六淫、疫疠证候 51
二、七情证候 53
三、饮食、劳逸证候 54
四、外伤证候 5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55
一、气病辩证 55
二、血病辨证 56
三、气血同病辩证 57
四、津液病辨证 59
第三节 脏腑辨证 60
一、肝与胆病辨证 60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64
三、脾与胃病辨证 67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70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73
六、脏腑兼病辨证 76
第四节 经络辩证 79
一、十二经脉病证 80
二、奇经八脉病证 82
第五节 六经辩证 84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84
二、六经病的传变 87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87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 87
第七节 三焦辩证 89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 89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90
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 91
第一节 诊断 91
一、证候诊断 91
二、疾病诊断 93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93
第二节 病案 93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93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94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94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95
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滑伯仁的《诊家枢要》专论诊法。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极为有益。金元四大家对诊断学的论述各有特色,如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明清时期,对四诊和辨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诊的研究,以脉诊和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