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后的青春迷惘与制度因素 ?? 2010年01月06日 11:16 ??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 摘要:本文以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为文本,探讨18世纪德意志语境中的爱情悲剧表象后的社会原因,既重视个体内心因素的自然发展,也考量社会背景因素的制约力量;同时引入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对立面,即尼柯莱的《少年维特之欢乐》为参照,使彼此的场域交锋提升到一个思想史的观念碰撞高度。同时在结合歌德艺术观“表现真实”的基础上进而发微知著,提炼出“青春迷惘”的普遍性命题,认为维特之死,固然有上述的一般原因在,但更有歌德作为德国文化所化之人的痛苦表现在内,维特之死,未尝不是殉节于未能大气磅礴贯穿而出、深受德意志知识精英关切的德国文化。维特的“真死”与歌德的“假殉”,既显示出所谓“制度捆绑”的社会性根本原因,同时又提出了“文化假殉”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思想史;古典德国 中图分类号:I51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4-0028-10
18世纪既是德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形成期,亦为现代意义上的欧洲文学互动生成的最佳例证。这既表现在德国小说是在英国小说的直接示范影响下而兴起的,诸如施纳伯尔(schnabel,Johann Gott—fried,1692—1750年)的《航海者的奇异命运》(wunderriche Fata elniger Seefahrer,173l—1743年间分四部分出版)是对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模仿;亦同样表现为法国文学与启蒙思想的大规模渗透和介入,如卢梭在18世纪德国知识界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对狂飙突进运动作家的模范意义,以及其《新爱洛绮丝》对歌德早期创作的直接启迪。这里要探讨的,正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前者启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及其对时代问题的揭示与反思,并进一步追问作品本身与歌德自身早期思想形成的关联。 一、从克翁之诗到莱辛戏剧——“青春迷惘”变迁历程的时代语境 歌德大名垂宇宙,维特身影随于后。确实,歌德虽不甚看重“维特”,但其声名鹊起,确实要归功于维特的襄助。当初以25岁的青春激情,而将长达10万言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一气呵成,只用了区区六周的功夫,一方面确实可见歌德之才华横溢,但另一方面也可见出此著决非其用功用心之作。与长达60余年而成就《浮士德》相比,更是不足道哉。然而,文学史的接受就是如此地造化弄人,恰恰是这个“妙手偶得”的维特,从此进入了文学的殿堂,而且经久不衰。 “青春迷惘”并非仅存于歌德之一时一世,它是有着其普遍性的历史根源的。日后黑塞的著作中,也非常清楚地表现出这一点,无论是德米安的彷徨,还是卡门青特的徘徊,乃至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分途,甚至是“荒原狼”形象的提炼,青春迷惘始终是一个未曾消散的母题。维特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如同其形象与精神赋予者歌德一样,维特是一个才华横溢、青春勃发的青年才俊。他虽出身于平民之家,但却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希望通过自己的“赤手空拳”搏出天下。 通过象征时代语境的德国文学的“话语细节”的观察,我们可以略窥维特的精神养成。当初遇绿蒂(Lotte)的时节,姑娘因景生情,提到了克洛卜施托克(Klopstock,Friedrich Gottlieb,1724—1803);而维特马上联想起“萦绕在她脑际的壮丽颂歌”,这里指的当然是其《春季庆典》(Die Frahlingsfeier,1759),正是这部著作,嫁接起青年男女的精神共鸣。时代背景中的“精神源泉”是理解那个时代及其人物的重要因素。有趣的是,在最后的结局中,伴随自戕者维特的恰恰又是一部文学作品,莱辛(Lessing,Gotthold Ephraim,1729~1781)的《爱美丽雅·迦洛蒂》(EmiZlia Gatti,作于1756—1771年间)。 这两部反映时代语境的德国文学作品,伴随着维特短暂生命史上的两个重要关头:“爱情”与“死亡”。当1774年《维特》横空出世之际,正是狂飙突进运动如火如荼之际,而这两部引发维特心灵震动的作品,其实也正是歌德青年时代阅读的象征。正如歌德在其自传中所透露的那样,其青年时代对克、莱此类的文坛巨子是持仰慕之情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说,歌德对当时德国知识精英提供的精神资源的自觉接受,是显然易见的,无论是对克洛卜施托克、莱辛的阅读,还是与赫尔德的师生之谊,都说明歌德并非是孤独的,那代青年的精神遭遇非常重要,因为这暗含着伟人养成的思想资源。 可即便是克洛卜施托克的壮丽诗篇,即便是莱辛如此智慧理性的启蒙巨子,即便是赫尔德如此激情奔放的浪漫英雄,都不能解脱歌德的自我设定之苦,他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docx VIP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pptx VIP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指南(2025)解读 (1)PPT课件.pptx VIP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指南(2025)》解读(1)PPT课件.pptx VIP
- SGT756国电南自保护培训全解.ppt VIP
-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市政工程定额章节说明).pdf VIP
- 盘扣模板支撑体系技术交底(二级).docx VIP
- 精创温控器EK-3010说明书用户手册.pdf
- 外墙涂料施工安全技术交底.doc VIP
- 在线网课学习课堂《舰艇操纵与避碰》单元测试考核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