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精选].docVIP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精选]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 河流、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 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湖泊不仅具有调蓄洪涝、引水灌溉、饮用水源地、交通运输、发电、水产养殖和景观旅游的功能, 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 其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湖泊大面积的萎缩乃至消失, 贮水量相应骤减, 湖泊水质不断恶化, 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1) 湖泊萎缩与干涸, 水面积锐减 以处于新疆北部的艾比湖为例:在20 世纪40 年代, 湖面面积为1200km2 , 贮水量30.0×108m3。到1950 年, 湖泊面积尚有1070km2 ,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面积急剧缩小到500km2 , 贮水量也相应减少到7.0×108m3。 (2) 污染严重, 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七大水系的121个省界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3%、33.9%和29.8%。污染较重的为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断面。 我国131个主要湖泊和39个大中型水库湖库的富营养化状况十分严重,131个主要湖泊中,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湖泊有67个,占调查湖泊总数的51.3%;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水库有12座,占调查水库总数的30%(见表1)。 表1 中国主要湖泊和水库营养状况分类结果统计 指标 贫营养 中营养 富营养 湖泊数量(个) 9 55 67 占调查湖泊数(%) 6.90 41.90 51.20 湖泊面积(km2) 5477.80 16525.70 11029.90 占湖泊的总面积(%) 16.60 50.0 33.4 水库数量(个) 10 17 12 占调查水库数(%) 25.60 43.60 30.80 水库容积(×105m3) 37.36 546.10 73.94 占设置库容(%) 5.70 83.10 11.20 根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200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全国九大流域片的700多条河流的11.4万km河长中,Ⅰ类水占4.9%,Ⅱ类水占24.0%,Ⅲ类水占29.8%,Ⅳ类水占16.1%,Ⅴ类水占8.1%,劣Ⅴ类水占17.1%。枯、丰水期水质变化不大。 (3) 湖泊围网养殖过度, 生态系统受损 随着湖泊围网养殖泛滥, 面积不断扩大, 许多湖泊的围网养殖已远远超出湖泊本身所能容纳的能力, 湖泊水生态系统被破坏, 人工大量投放饵料又加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 (4) 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湖泊淤塞严重 我国东部平原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的淡水湖泊普遍存在着泥沙淤积的问题, 其中以长江中游地区湖泊的泥沙淤积问题较为突出。如洞庭湖据多年平均入出湖沙量平衡资料计算,年入湖沙量达1.2895×108m3, 年出湖沙量仅为0.3374×108m3, 湖盆年淤积量0.9521 ×108m3, 年淤积速率达3.7cm/a。目前洞庭湖湖盆因泥沙淤积已高出江汉平原地面5.0~7.0m。 (5) 湖泊水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多样性受损 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数湖泊的湖湾区和沿岸的浅水湖区, 都生长有数量较多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形成结构较为稳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湖体内其他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繁多, 生物量亦大,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湖泊水体中溶解氧十分丰富, 水色明亮, 水质清澈, 呈现出良性循环的相对稳定的生态体系。进入80年代以后, 由于湖区工业发展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大量耗氧物质、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体, 使水体富营养化, 湖水的自净能力下降, 导致湖体内溶解氧不断下降, 透明度降低, 水色发暗, 原有的水生植被群落因缺氧和得不到光照而成片死亡, 水体中其他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也随之减少, 生物量降低, 取而代之的是浮游植物( 藻类) , 最终形成以藻类为主体的富营养型的生态体系。 河流、湖泊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湖泊营养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也是水土界面物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积极交替带。各种来源的营养物质,经一系列河流、湖泊物理、化学及生化作用沉积于湖底,形成疏松、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盐的灰黑色淤泥。 在河流、湖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