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第六章.doc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理生理学第六章

第六章 发 热 第一节 概 述 人和哺乳类动物具有相对恒定的体温,以适应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对人类而言,正常成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一昼夜上下波动不超过1℃。通常人们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称为发热。但在某些生理条件下,体温也可以超过正常值的0.5℃而其本质并不是发热。随着对发热本质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根据体温调节调定点的理论,人们把发热定义为: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fever)。多数病理性体温升高如传染性或炎症性发热均是如此。此时,体温调节功能仍正常,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使得体温调节在高水平上进行而已。 当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或者调节障碍引起机体被动性的体温升高时,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以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如先天性汗腺缺乏所引起的散热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产热异常增多;环境高温如中暑时引起的散热障碍导致的体温升高等。这一类病理性体温升高,由于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属于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因而本质上不同于发热,应称之为过热(hyperthermia)。 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妊娠期等,体温升高也可超过正常体温的0.5℃。这种一过性的生理性体温升高,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不上移,故不属于发热,而属于生理性反应。 为便于理解将上述概念归纳如图6-1。 生理性体温升高  体温升高 (>0.5℃)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图6-1 体温升高的分类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由于发热常因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而首先被病人察觉,因此可把发热看作是疾病的重要信号和临床表现。临床上把体温升高不超过38℃定为低热,38~39℃为中等热,39~40℃为高热,超过41℃为过高热。对多数发热性疾病,其体温上升与体内病变有依赖关系。因此密切观察发热时的体温变化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致热原与激活物 引起恒温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pyrogen)。致热原具有致热性或含有致热成分。传统上人们根据其来源,将其分为外源性致热原和内生致热原用以表示来自体外或体内。但是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除了含有致热成分且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刺激因子能引起发热外,许多外源性致热原(传染原或致炎物等)主要是通过激活能够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细胞,使后者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再通过某种途径而引起发热的。因此把能够激活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并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 细菌及其毒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热激活物,它主要是通过其菌壁的内毒素成份而导致机体发热的。内毒素(endotoxin)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细菌致热原(bacterial pyrogen)。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它由3个部分组成: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其中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如把脂质A加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体变为可溶性,这种复合体就具有致热性,静脉内或脑室内注射均可引起明显发热。内毒素有明显的耐热性,干热160℃2 h方能灭活,一般灭菌方法较难清除。内毒素的分子量很大,达1 000~2 000 kD,一般剂量静脉注射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动物实验证明,给家兔或犬静脉内注射内毒素后,在引起发热的同时,血清中可检测出大量内生致热原。用微量内毒素与家兔血白细胞或人体白细胞在体外培育,均可引起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这表明内毒素发热主要是通过激活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而引发的。由于内毒素的激活作用很强,生物制品只要有微量污染,注射到体内就可引起发热。输血或输液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热反应也多与内毒素污染有关。 有实验表明,静脉大剂量注射内毒素引起的发热表现为双峰热型。关于其第一热峰有人认为是由于内毒素在脑内血管引起了前列腺素E(PGE)的生成,使后者进入脑内致热所致。但我国一些研究者应用水杨酸钠阻断PGE的生成,发现并未消除内毒素发热的第一热峰。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内毒素进入血液后可能引起其它化学介质的生成,使后者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形成了内毒素发热的第一热峰。同时也有人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unwen19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