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土力學教材(林业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2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力學教材(林业大学)

目 录 绪 论………………………………………………………..2 第一章 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第二章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第三章 土中应力计算第四章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第五章 土的抗剪强度第六章 土压力与挡土墙第七章 地基承载力第八章 土坡稳定分析第九章 土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第十章 地基勘察及勘察报告的运用 0.1 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风化作用的结果使整体岩石破碎成分散体,其矿物成分也可能发生变化,以及产生有机质的积聚。岩石风化后的产物还受到重力、流水、冰川和风等的挟带搬运,使土颗粒进一步破碎分散,并使得土颗粒变得浑圆和土层分选,土在搬运过程中随之产生沉积过程,使土体具有不同的结构与构造。上述风化、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是交错进行的,经历了很长的地质历史年代,每一过程都对土的性质产生影响。因此,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土的性质与成因有关。 土力学(Soil mechanics)是研究土(分散土)的学科,即利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地表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受力后强度和体积变化规律的学科,包括土体的应力、变形、强度、渗流及长期稳定性。而研究岩石力学性质的是岩石力学(Rock mechanics),土力学和岩石力学合称为岩土力学(Geo mechanics)。随着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土力学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大,现已形成许多分支,如软土力学、海洋土力学、非饱和土力学、冻土力学、环境岩土力学、土动力学、土塑性力学等。而沈珠江院士将其概括为四个分支,即理论土力学、计算土力学、实验土力学、应用土力学。 土木工程建筑和构筑物或修建在地表,或埋置于岩土之中,此外,绝大部分建筑材料是利用地球表层的岩土。在工程建设中,土可用来支承建筑物传来的荷载,如在土层上修建房屋、桥梁、道路、堤坝时,土是被用作为地基,而路堤、土坝等土工构筑物,土即被用作为建筑材料,此外,如隧道,涵洞及地下建筑等,土是作为建筑物周围的介质或环境。可见土与建筑物和构筑物有密切联系。实际证明,许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事故与土有关,且一旦发生补救非常困难,如苏州名胜虎丘塔,共七层47.5m,砖砌,已建一千多年,因塔位于倾斜基岩上,复盖层一边为3.8m,另一边为5.8m,造成不均匀沉降,引起塔顶偏离中心线达2.31m(1978年),危及安全,20世纪80年代初采用桩排式地下墙及注浆法进行了托换;又如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高54.5m,因地基压缩层不均、排水缓慢,北侧下沉1m多,南侧下沉近3m,钟楼塔顶偏离中心线5m。再如我国1954年兴建的上海工业展览馆中央大厅,因地基约有14m厚的淤泥质软粘土,尽管采用了7.27m的箱形基础,建成后当年就下沉0.6m,目前大厅平均沉降达1.6m。大量事故充分表明对土力学理论和地基基础缺乏研究,处理不当,损失很大,近年来我国道路、地铁、城市建设等基本建设大兴土木,将会遇到许多新的土力学问题,所以研究与建筑物和构筑物有密切联系的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0.2 土力学的发展简史与展望 土力学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其发展过程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 0.2.1经验积累阶段(远古~18世纪中叶) 人类自远古以来就广泛利用土作为建筑物地基和建筑材料。“水来土挡”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土防御洪水的写照。古代许多宏伟的土木工程,如我国的长城、大运河、灌溉渠道、桥梁,宫殿、庙宇和世界上知名的建筑物,如比萨斜塔,金字塔等的修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土木工程经验。但由于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使这一阶段经过了很长时间。和其他学科一样,直到十八世纪中叶,还停留在经验积累的感性认识阶段。 0.2.2 理论提高阶段(18世纪产业革命后~1925年) 十八世纪欧美国家在产业革命后,大量大型建筑、桥梁、铁路、公路的建筑物的兴建,促使人们对土的物理力学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对已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解释。如1773年法国科学家库仑(C.A.Coulomb)发表了土压力滑动楔体理论及土的抗剪强度公式;1856年法国学者达西(H.Darcy)研究砂土的透水性,创立了层流渗透定律(达西公式),1857年英国学者朗肯(W.J.M.Rankine)发表了土压力塑性平衡理论,与库仑理论共同形成古典土压力理论,1885年法国学者布辛内斯克(J.Boussinesq)提出了半无限弹性体中应力分布计算公式,成为计算地基中应力的主要方法。这一阶段中人们在以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作了探索,在理论上有了突破,这些古典理论对土力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一直沿用至今。但大多是局部理论的单独突破,还不能形成统一理论,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0.2.3形成独立学科阶段(1925

文档评论(0)

s4as2gs2c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