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第一章 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 赫赫始祖的业绩传说时代: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私有财产,贫富分化,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剧烈变化。黄土高原地区的部落领袖:炎帝、黄帝。一、炎帝贡献 发展原始农业,发明最早农具耒耜,培育最早谷物粟;创立“日市”;发明医药;发明五弦琴等。二、黄帝部落贡献文字,仓颉等;衣冠,胡曹、黄帝;财产制度;设官治民。三、华夏民族主体的形成炎黄部落由南、北二线东迁中原。与九黎部落的军事冲突,东夷部落加盟。炎帝、黄帝部落冲突,黄帝部落成为中原盟主。四、人文精神的起源积极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天人合一。炎帝的“文”、“智” →人禽之辨、文野之分。第二节 北粟南稻的农业采集、渔猎,攫取性经济生活→农业、畜牧业,生产性经济生活。中国生产性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异同:一、相同处,时间—新石器时代早期:7000年前。二、相同处,驯养捕获动物为家畜→畜牧业,培育野生植物→农业。不同处,畜牧业为副业。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的阶段性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与耒耜农业相配自然条件:生活资料的天然财富、劳动手段的天然财富。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秦岭、淮河以北,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种粟农业,仰韶文化各氏族部落为发明者与推广者。秦岭、淮河以南,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为全世界种稻最早的地区,种稻农业。史前主要农具:耕作,铲、耒、锄;收割,刀镰;加工,磨盘、磨棒。质料有石、蚌、陶、木。家畜饲养业依附于种植农业,猪为六畜之首。新石器时代末期,猪、狗、鸡(早期三种)、牛、羊。定居与农业的关系密切,既是前提,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聚落状况成为反映农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水源、土地、交通是选择聚落地点的三条件。聚落类型有沿水阶地聚落(水旁台地)和岗丘聚落(高地)。聚落规模发展趋势:小—大—小。世界古代文明均建立在农业基础上,但中国数千年未曾中断。西周农具种类增多,耕作制度为三田制,礼乐文明强调各等级的和睦相处;战国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秦代水利工程建设,强调国家统一,两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第四节 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结绳为治” →“初造书契”,过程漫长。文字的直接渊源:八卦说无可靠证据。刻画符号有一定意义和相对固定的形状,可能是直接来源之一,但无读音无法与语言连结,只能是文字的前驱。史前刻画符号多在陶器上,以及骨器、玉器上。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姜寨遗址最多)、马家窑文化(青海乐都柳弯墓地最多)陶器的刻画符号最多,但都是单个出现,尚未连缀成为书面语言,释读极难。张光直认为是族徽,但相距遥远者之同一符号或一个遗址中出现数十种乃至上百种符号,很难自圆其说。陶器刻画符号基本是用于记事的,有些符号已在较大范围内流行,具有共同承认的含义,具备了文字的因素。但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等刻画符号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风格不同,更接近实物形象。是文字,抑或是图形标记,尚有争论。商周青铜器上的许多族徽图形转变成了文字,或许能说明其为文字的前驱。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文字诞生的可靠证据:陶器“共”、丁公村陶片11个刻字(笔画流畅、独立成字、排列规则)。文字的诞生为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史前末期两次宗教改革(黄帝孙颛顼、五代孙尧),内容“绝天地通”,由巫师垄断神权(文字可能是手段)→商周巫史集团。文字发明的评价:道家抨击,儒墨则着眼于文化的传授积累予以肯定。文字发明后,打破时空间限制,巫师权威提高,文权、神权、政权三位一体结合发展,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特点。从此,中国的历史再未中断过。第五节 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中国文化—龙文化龙与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同时诞生。距今4000–6000年,出现了含有龙形象的玉器、陶器、蚌壳摆砌图案。文化层,龙东(墓主人)虎西,头北尾南。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形象最生动的龙造型,被誉为“中华第一龙”〔龙形象来源:猪为其一,史前驯养最早最普遍的家畜,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的密切关系;身如蟒蛇。文献材料时间观念不清,文献流传有诸多变化,从文献角度研究龙形象的起源很困难。因时、地不同,材质、工艺不同,龙形象差异甚大。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有密切关系,其形象为杂糅多种熟悉动物所创作的艺术形象,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包含中国文化重视自然的科学精神的萌芽,反映先民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付出。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一节 天人之学司马迁“究天人之际(关系)”,内容涉及“天”的性质和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视为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视为无意志、无目的的大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肇始于夏、商。从西周起, “天”的概念有相反二义:1.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2.自然界的天体。《周易》中前者为多,《尚书》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