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主体信息.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俗世奇人主体信息

【主体信息】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  冯骥才, 原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冯骥才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内外举行相关的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奇人奇书----评冯骥才《俗世奇人》 书这东西是很内向的,一本好书放在你面前,并不像一盘好菜端上来,可以色香味俱全,立马勾起你的食欲。对于书,你总要把它翻开慢慢去读才能产生兴趣。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却让人产生了见到一盘美味佳肴那样的感觉,好像能够望见色、闻见香、尝到味。这是一本构思精美的小书,薄薄一册,却有“三奇”:其一,此乃“绘图绣像本”,古版装帧,彩色封面,书中配有若干清光绪末年天津《醒华画报》所载石印画页,以及日本画家纳村公子为每一篇文字制作的墨线插图;其二,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很带有冯梦龙“三言两拍”的笔意。书中所述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其三,各篇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这三者的互相衬映、融合,不能不使人眼前一亮,脱口称绝。冯骥才是偏爱写“俗世奇人”的,他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书中正骨医“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皆是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难得冯骥才掌握了这许多写小说的材料,又以如此简短的篇幅将它们使用出来。我是专门研究短篇小说的,深知如今“短篇小说”的时弊,见到大冯的写法,自然感到欣慰。我也相信“奇人能书,巧才能传”的道理,这本书可以出奇制胜。书仅6万字,一边看插图,一边读文字,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读完之后再看目录,每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竟然记得格外清楚,这些人物多为手艺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却活到了今天。忽然想到,大概只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时代,才会造就这类奇人吧?那么,今天也该出现新的奇人了。想到这里,就觉得能够体会大冯的一些用意了。(摘自《北京晨报》)刻砖马和刻砖刘天津设卫筑城后,一些富豪商贾,陆续在城厢定居。他们在营建住宅上不惜重金,从庭院到门罩,从厅堂到天井,在大门、照壁、屋脊、烟囱、梁柱、柱础、挑檐、隔扇、揣窗、窗栏等建筑构件上,都加以各式各样的精雕细刻,有的施重彩、描真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天津艺人发明了贴砖技术。提起天津刻砖,大家都知道天津有个刻砖刘,其实,天津刻砖的风格是马顺清创立的。马顺清,回族人,是刻砖刘(凤鸣)的外祖父,生活在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在此之前 ,天津砖雕业只是瓦工兼做的“细活”,俗称“刻花活儿”的,马顺清就是位刻花活儿的高手。道光年间,天津对刻砖的需求量增大,于是,马顺清就与赵连璧组织起一支以回族青年为主的刻砖队伍,天津刻砖才成为独立的行业。马顺清的作品气势雄浑,刀法朴实圆厚,并创造了“贴砖法”。所谓“贴砖法”就是在砖面上加贴一块小砖,以增加画面的空间。贴砖用的粘合剂也是马顺清发明的,其配制方法是:松香四分,黄蜡一分,研碎后和水搅匀,煮成黏液状,晾干后备用。需要贴砖时,先将两块砖的接触面磨平,然后将砖加热,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