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_1试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迅其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与民间文化的熏陶。18岁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02年(22岁)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1912年),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为了忘却的记念 反动派如 此卑劣凶残 所谓“忘却”实际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左联”五烈士简介 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作品有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旧时代之死》、《三姊妹》等。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白,又名殷夫,浙江象山人。曾担任共青团中央地下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者。他的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航空署长,白莽曾写有《别了,哥哥》一诗,表示同他决绝、并与他哥哥所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奋战到底的决心。诗歌作品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冯铿(1907——1931),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作品有《重新起来》、《红的日记》等。 李伟森(1903——1931),又名求实,湖北金口人。作品有《小品文杂感集》、《杜思退也夫斯基评传》等。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作品有《也频诗选》和小说《往何处去》、《到莫斯科去》等。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⑴第一部分中谈到送给白莽落在巡捕房手里的两本书时,提及这两本书是通过柔石之手送给白莽的,从而自然引出下文对柔石的记叙。 ⑵这一段文字主要概括写了当时许多文学青年身上存在着自高自大,易误解攻击别人的缺点,目的是为了反衬柔石的人品难得。 ⑶文中用一个“硬气”,一个“迂”,写出了柔石耿直忠诚的性格,又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一简短的议论,对他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 ⑷作者用这一典故,主要是为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硬气”和“迂”的特征,赞扬柔石刚烈执着的性格。方孝儒那种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称颂,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另一方面就是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故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 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部分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