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石鼓书院教育发展对衡阳地区文化地理格局的影响
唐卫平
(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系,湖南,衡阳,421007)
摘要:古代石鼓书院的教育发展,是影响衡阳地区文化地理格局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宋代之前,衡阳儒学地位摇摆不定,处于衰微状态,佛道宗教势力占社会主导地位;宋代以后,衡阳佛道宗教势力处于消减状态,儒学取得长足发展并占社会主导地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石鼓书院无疑起了推波助浪的作用。
关键词:石鼓书院;教育;衡阳;文化地理格局
The Influence of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Acient Shi Gu Academy on Hengyang Regional Pattern of Cultural Geography
Tang Wei-Ping Ling Fei-Fei Wu Yun-Peng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ng Yang Normal University ,Hunan ,Hengyang ,421007)
Abstract: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ancient shi gu academ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Hengyang regional pattern of cultural geography. before Song Dynasty, confucianism is in a declining state,buddhism and taoism forces have occupied the leading position over Hengyang regions; After Song Dynasty, buddhism and taoism forces are in a downturning state, confucianism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s and occupied the leading position over Hengyang regions; Shigu academy undoubtedly exert a vital role on this transitional process.
Key words: Shigu academy; education; Hengyan; Regional Structure of Cultural Geography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代石鼓书院教育发展对衡阳地区文化地理格局的影响”(2010YBA025)支持
[作者简介] 作者: 唐卫平(男,衡阳人,1966--) 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
一、古代石鼓书院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唐代是石鼓书院的萌芽时期。元和中(806~820),衡阳士人李宽因寻真观旧址,构屋读书其中,名为李宽秀才书院。唐代的石鼓书院还只是个人读书治学之所,还不具有授徒讲学、为社会培养人才之功能。
北宋是石鼓书院的发展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年(978)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至道三年(997)李士真宋仁宗景祐赐额石鼓书院睢阳岳麓、白鹿洞栻
明代石鼓书院经历了一个由沉寂到恢复发展的过程。元末兵燹明永乐年间,(1509),叶钊为山长,讲圣贤道德
寺院的分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佛教活动的分布。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年间(326~334)建于南岳衡山法论寺、会善寺,无碍寺。相传衡阳县伊山寺系是东晋桓伊于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后隐居伊山时所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慧海在南岳莲花峰下建方广寺。其后,海印大师在瑞应峰麓创南台寺。陈废帝陈伯宗光大二年(568),慧思在掷钵峰下建福严寺,时称“般若寺”;次年又在祥光峰建藏经殿,时名“小般若禅林”。衡阳城在南朝刘宋时(420~479)就建有上圆清寺,为思犬禅师道场;梁天监年间(502~519)海尊者双在城南辟建太平寺,在城中金鏊山创兴化寺,城南建香积寺。梁天监十二年(513),武帝敕建烟雨山乘云寺。佛教进入衡阳伊始就名僧纷至,帝王敕建,起点非常高,影响很大。
佛法的传输,是靠僧人的活动来实现的。慧思自河南潢川大苏山南下,来到南岳衡山开山说法,此后,一些北方高僧陆续南下,来到南岳衡山创立道场。在慧思入驻南岳之前,外来僧人多已学成,而湘土所出诸僧又均往外地以求深造,说明乃是衡阳佛文化以接受为主。以后僧人纷纷来此受业,声教所及且达域外。
唐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佛教寺院迅速增加,佛教宗派大兴。衡阳回雁峰广建山门殿阁,成为无量寿佛驻锡之地,称“活佛道场”;唐先天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