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精选]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作者:罗开玉摘要:职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蜀汉承袭汉代官制,但因其国情,与汉制又不全相同。本文通过对刘备当益州牧、汉中王时的职官构架,蜀汉王朝职官以及地方职官等方面的分类总结统计,整理出了蜀汉职官制度的大纲和基本体系。最后,又指出蜀汉官制的特点,如多承汉制,相权过大,官宦子弟入仕太便,文官武称,高位低职普遍等等。 关键词:蜀汉 职官制度 职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蜀汉官制主要承袭汉制。但鉴于蜀地小、民少、承受能力有限的特点,蜀汉政府尽量约官职,精简机构、罢削赘职。与东汉、曹魏的官制相比,蜀汉罢减了许多职称名目,即使是必设的也把官员数目控制在最低限度。蜀汉宫制,在体例上是国家规模,官吏数量多于以往益州任何时候的官吏。 职官制度是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蜀汉职官制度(限于刘备称帝后)主要包括构成蜀汉国家政权机器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本文主要依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三国志·蜀书》、《华阳国志》、《三国职台表》(清洪饴孙撰)与《秦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等书,下引上述诸书不再赞注。蜀汉官吏众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可罗列每一职务的具体担任者。本文的目的,是欲整理出蜀汉职官制度的一个基本体系,一个大纲,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 蜀汉政权在蜀中的统治共四十二年,其中刘备只有二年,刘禅四十年。但刘备在称帝前,有一个过渡时期,实际上统治蜀地七年,蜀汉实际上统治蜀地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历名,可分为刘备时期和刘禅时期;刘备时期又可为四个阶段:一、建安十六年(211)刘备率军入蜀至建安十九年(214)打下成都前的三年时间,为第一阶段,属客人身份,对外的名号为左将军;二、建安十九年打下成都后,至当汉中王前为第二阶段,五年时间,用左将军、益州牧身份;三、建安十九年当汉中王后,至称帝前为第三阶段,为汉中王身份;四、章武元年四月,称帝至章武三年(223)五月,两年时间,为蜀汉皇帝。一、刘备当益州牧、汉中王时的职官构架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夺得成都。这时,刘备属下的职官构架体系,虽已有若干突破,但总的说来仍是地方政府--州牧、州政府的体系。建安二十四年(219)春,刘备夺得汉中。同年秋群臣上表,马超等群臣等辄依旧典,上表请朝廷封刘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遂于沔阳设坛场,阵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刘备于此时自称汉中王,同时自任汉王朝的大司马。《先主传》载先主上言汉帝曰时,亦称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 这是蜀汉政权的先声,是由州府向蜀汉政权的过渡形态,其职官构架与州牧已明显不同。从现有资料看,刘备任汉中王期间,并未设立专门的汉中王府(或其它以汉中王挂名的政权机构)。换一句话,即刘备当汉中王后,其职官体系与当益州牧时并无太大的变化,故合并研究。 在刘备当益州牧和汉中王这七年期间,既自称为汉王朝的大司马,也曾一度建立相应的机构。《先主传》群臣在劝刘备称帝时有大司马属殷纯,《董和传》说: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但总的看到,很少使用大司马头衔,因它是刘璋送的。《先主传》说先主刚入蜀时,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刘备对这一头衔不太感冒。这一时期,先主名下主要有左将军府(与大司马府合署办公)和益州府这两个实体机构。 左将军府:主管军事。刘备于建安三年(198),曾被献帝任为左将军。建安十六年(211)刘备率军入蜀时,对外使用的头衔便是左将军,其属下官员多冠以左将军府号。 时人重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左将军是朝廷大员,应一州牧之邀,帮其治安平乱、抗击外辱,皆名正言顺。刘备夺得成都后,用的头衔全称是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可见他特别看重左将军这个头衔。左将军之称始见于西汉武帝,公孙贺以太仆身份为左将军。其后,《史记·天官书》说: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牵牛为牺牲。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正义》: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左将军为朝廷大将,位在州牧上。刘备用左将军头衔,还表明了他对以献帝为代表的朝廷的承认,这是汉中王与以后蜀汉皇帝的根本区别之一。 军师将军:诸葛亮以军事将军的身份署左将军府事,负责日常工作。 左将军府中设有: 掌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