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老子[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精选]

子部典籍導讀 ——《老子》 《老子》(一) 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相传是老聃所著。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生活在春秋后期,与孔丘同时而略早,曾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王室图籍。 老子出关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 · 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二) 关于《老子》这部书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战国时期,其中虽有一些老聃本人的思想,但它更多地表现了战国时期的特征。此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 《老子》(三)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它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宇宙生成的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它把“道”看成万物产生的根源,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普遍规律。 道(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道(二)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渊深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道(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浑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 道(四)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二十一章) (大“德”的样态,随着“道”为转移。“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地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那样地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那样地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从“道”认识的。) 道(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道(六)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三十八章)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