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韩愈《原毁》[精选]
自读检 测 1.指出通假字 (1)卒然临之而不惊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2.指出以下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必有过人之节 2.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3.而世之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5.子房以盖世之才 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7.彼其能有所忍也 8.然后可以就大事 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古今义): 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4.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过人之节 亦已过矣 匹夫见辱 以匹夫之力 匹夫见辱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5.特 殊 句 式 (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3)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段所讲的内容 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 2.圯上老人授书“意不在书” 3.圯上老人以“忍”造就子房 苏轼就古事翻新意,敢于挑战大家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人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自迁之后,“黄石公赐书张良”的故事,一直蒙上一层神怪的色彩。 自读4~6段: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讨论、质疑。 一词多义 怪: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古今异义 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特 殊 句 式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是匹夫之刚也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3)而命以仆妾之役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资料链接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征)其兵击楚。 概括4~6节的大意; 4.极写子房之能忍,引出论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5.子房用忍的巨大历史作用。 6.以其状貌反衬其能忍胸怀。 总结课文:1.理解作者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结合文中的有关句子分析一下作者有哪些独到见解?由此可见作者有什么样的治学精神?) (1)张良成功的原因: 苏轼 :能忍; 前人:得神奇之书 (2)圯上老人身份: 苏轼: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前人:鬼物 (3)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 苏轼:“深折”张良,教他“能忍”;前人: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治学精神:善于思考,敢于怀疑,自抒新见。 3.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刘邦。 4.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探究 你是如何看苏轼的“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2.就本篇课文写一则短论。(不少于500字) * * * 苏 轼 jqk610427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 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 到新颖之处。 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 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学习目标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解 题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