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精选].ppt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精选]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 美国的学者马克沃斯(Markworth,1965)讨论过在基础研究中问题发现的本质。 美国的学者盖泽(Getzels,1964)对“现有问题”状态和“发现问题”状态作了区分,并将问题分为三种类型。通过研究显示成人发现问题能力与创造性能力显著相关,而且是正相关。 教育家们在艺术类、文学类方面制定问题发现的评价等级以及制定了标准化的测量手段。但还不清楚关于成人的研究是否适用于儿童。教育家试着将问题发现与现今的教育相融合。 “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趋向 一个方面是研究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另一个方面是研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 数学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中,“问题是指一个人在有目的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困境。因而,问题的存在与否依赖于人已有的认识能力。 可见,问题是确立了一个或一个以上未知要素的系统,问题的存在因人而异,具有相对性。 数学问题 美国盖泽(1987)将数学问题分为三种类型: 在A型问题数学问题中,问题的形式、解答方法均已知,别人知道答案但问题解决者不知道。 B型问题也是给出现成问题,但问题解答者不知道解答方法,这时,在解决问题前,必须找到满意的方法。 C型问题中,没有现成问题。必须发现问题本身,任何人既不知道问题也不知解答方法。 A型问题主要涉及记忆与提取过程,B型问题要求分析与推理,只有C型问题——在这里问题本身成为目标——需要问题发现。 提出数学问题的有关特征 “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时体现某种程度不确定性的表现。 “提出问题”反映学生察觉数学学科知识中的矛盾和冲突。 “提出问题”反映学生具有积极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对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的一种反思。 “提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数学学习的方法 ——探究学习。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具有忍受模糊不清的能力。 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水平 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水平可划分四个层次 层次一:有提出问题的勇气 层次二:初级层次的提出问题水平 层次三:中级层次的提出问题的水平 层次四:高级层次的提出问题水平 高中生提出数学问题情况的现状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与谈话法。 调查对象:高一、高二、高三各2个班,每个班50人左右,共300人。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困难的原因分析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能否发现数学问题(B、C型问题)并不重视。 考试压力大,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作业不侧重于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善于总结、归纳、拓展,局限了思维的开阔性,很少提出新的东西。 教学任务过重,导致课堂容量过大,减少了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空间。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创设一个民主的学与教的环境,保证学生敢问。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问。 布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业,在问题背景中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案例一 函数奇偶性、周期性及图像对称性关系的研究作业 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 分阶段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提问。 常问“如果不--会怎样?”一类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设计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提问。 学习一章书后仿照教材提出类似问题。 在数学课题学习中提出问题。 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数学应用问题。 案例二 调查通俗歌曲的流行趋势 案例二的教学反思 调查通俗歌曲的流行趋势 教学实践·案例三 《推理》一章书的学习对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水平的影响实践研究。 (选自波利亚著《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第二卷) 案例三·调查分析一 利用数据做二维变量的独立性检验,不同年级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水平是否有差异。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年级与能否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关”。 案例三·调查分析一 假设不同年级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水平没有差异,根据列联表中的数据,得到: 因此有95%的把握认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同。 教学实践·案例四 问卷调查二第2题 差异研究 不同年级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水平是否有差异的研究 调查问卷二第6题数据收集 分析文科与理科学生对这道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水平是否有差异。 案例六·分析 文科与理科学生对这道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水平有差异。 文科学生反映无法理解题意,抽象数学符号表达的 题意阻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无法发现问题,更无法解决问题。 所以文科与理科学生用这道题测试没有代表意义,只能说明高三理科学生的符号感强,抽象函数的理解能力强,思维较文科学生敏捷。 下阶段研究计划 一. 进行对比班实验研究(2007.10~2008.5) 取三个平衡班进行实验研究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